Tuesday, 23 December 2014

影後感 -- 大英雄聯盟 Big Hero 6

迪士尼是一間期望管理的專家,你看這些聖誕合家歡不會期待很多破格,但你也會乖乖的付費去看,看完還會很滿足的走出來,BIG HERO 6就是類似的卡通電影,或許,合家歡的電影應該是這樣的吧。

一個成個米芝蓮人,又純又不打架的醫療機械人,因為一場的復仇意外給改造成可戰鬥型,不過不時出一些九唔搭八的回答,再加上一班古怪的戰友,組成一隊與敵人戰鬥的隊伍。笑料,感動位,空中玩飛翔花式,San Fransokyo 的設定也不是新奇,但「橋唔舊最緊要受」,有時就這樣就受晒,冷飯再炒有時都好好味。

反而有趣的是迪士尼今次玩了MARVEL的BIG HERO 6 ,看來還有迪士尼也想到為MARVEL的英雄電影找一個新的出路呢?


"I cannot deactivate until you say I am satisfied with your care."


Monday, 22 December 2014

影後感 -- 撒嬌女人最好命

有人講過,女生是用耳朵來談戀愛的,所以喜歡歡甜言蜜語,其實男生何嘗不是?彭浩翔和陸以心在《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談了港男港女內地男女的交往後,今次踏向台灣,把台妹的 -- 好吧,台妹是有點貶義 -- 台灣女生的嬌嗲套進這套戲內,什麼叫殺傷力高的女生。

彭浩翔找來周迅和黃曉明來作故事中的主軸,一對由大學開始的「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好朋友,我印象中周迅很少拍喜劇 (是不是沒有?),而這個角色的反差確是很大,配上「Hold住姐」 謝依霖合作搞笑,要謝依霖來撒嬌難得又沒有很「噁心」的感覺,那個難度其實也挺大的呀!黃曉明之前已經說過他其實可以很有喜感的臉孔,作這個角色對他來說也完全駕馭得了。《犀利人妻》隋棠作那個「很會撒嬌」的女生,整體也很好看。

坊間的所謂愛情天書或者什麼心得,其實就好像風水書一樣,很多時看了對你沒什麼可參考性,但在報紙的副刊專欄中,你總會找到一兩個專門寫這類的作家,他們寫出來,可能和你的生活圈子不太相同,而台灣女生是不是很會撒嬌?有部份吧,當然和港女一樣,也有不少是「恰北北」的 (OK.... 不要自動對號入座)。今次彭浩翔就把「撒嬌」玩到盡,對呀,男生都是膚淺的,溫聲軟語當然容易吸引,但如電影最後說的一樣,有時聽久了,真的會挺煩的,我好一點,到一半時已經開始受不了.... 哈哈



Sunday, 16 November 2014

影後感 -- 行動代號︰孫中山

正所謂「唔怕生壞名,最怕改壞名」,一套電影會不會令你入場,有時戲名就決定一切 (有D你真係唔知佢想點),我得認第一次看到這個片名時第一個反應是想到《南拳北腿孫中山》和後來有一無聊到爆 (但現在睇返又幾好笑的喎) 的《廣東五虎之鐵拳無敵孫中山》,可惜七月時在台北未上畫,一直在想,易智言的電影香港會有機會吧?

故事講述有一點天然呆的窮學生阿左,因為實在交不起班費(2000台幣),於是和幾個窮同學一起打算把放在學校儲物室中的孫中山銅像偷去變賣,當他們在進行計劃時,竟然發現有另一幫人同時在進行相似的計劃,於是,兩幫人暗中較量,在計算誰能先把銅像偷出來……

香港作為堅尼系數是在經濟發達體的最大,而所謂「跨代貧窮」的問題在香港早已經不是一個搶眼的新聞,而很多時這種「世襲」貧窮的情況也會演化成「綜援養懶人」、「沒錢學咩人生仔」等階級分化 (當然也有新移民等的問題),本片就意圖用一個你看起來很荒謬的故事,去講述那些年青人其實如何去試圖脫離現在的困境。其實他們也沒有什麼大志願,作一堆事情出來的可能賺到3000元(扣除班費),但他們的目標就是如此簡單,和直接。

過去的青春電影,總是以愛情為切入點,愛情固然是年青時很大的一個經驗,但今次電影所反映的問題,是很多人年青時也同時會遇到的事。易智言導演選擇了有一個有趣的拍,就是讓演員們用他們最自然的演法來演,甚至導演也用一個很年青的方法拍電影表達出來。有的人邊看會覺得為何那些角色的說話都好像不著邊際?或者導演把同樣的事拍完再拍似的?只能說,如果你有看《100毛》而覺得有趣,你其實也會深深明白這就是現今青年的行動方式,沒有什麼說好不好,始終,未來就是他們的了。

導演在電影改編小說中說過︰「《藍色大門》送給性向模糊的,《危險心靈》送給拒絕隨流的,《行動代號︰孫中山》送給階級的弱勢……這些作品都是送給權力中心外的邊緣,自己成長一直接近中心,對於邊緣很陌生」,願同時我們都把我們的同理心放到邊緣的人的身上,並且站到雞蛋的旁邊。



Thursday, 13 November 2014

影後感 -- 海邊咖啡屋 さいはてにて−かけがえのない場所

本來只是作為看完主場後的甜品,順道看看永作博美的新作品,加上近年佐佐木希的演技有很大的進步,不過最吸引我入場的是,一個台灣新導演為何會去拍了一部純日資的電影,而出來的效果又是怎樣呢?

姜秀瓊導演曾演出過《牯嶺街殺人事件》中的老三,也拍過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這是第一次導演劇情片。故事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篇,講述一個東京的咖啡烘焙師,因為父親失蹤的緣故搬到能登半島上的洙洲市近海的一間父親留下來的小屋,等待父親的回來,而在其背後有一家沒破舊的民宿,住了佐佐木希和她的兩個兒女,由於工作關係,兩姊弟常常獨留在家,慢慢和作博美飾演的烘焙師產生微妙的關係。

電影很有日本的風格,一來是沒有什麼很大變化的情節,但絲絲入扣,會為兩姊弟憂心,同時也在想會不會HAPPY ENDING;另外中間也用了一個宮沢賢治筆下的寓言「夜鷹之星」(よだかの星) 去帶出烘焙師的善良、內疚、想逃離的心境,最後我們如何看那個犧牲?明顯導演是以較為樂觀的看法,堅持與希望,最後達到自我救贖也可以把別人照亮。

一部不太文藝的文藝片



Saturday, 8 November 2014

影後感 -- 星際啟示錄 interstellar

“Murphy’s law doesn’t mean that something bad will happen. It means that whatever can happen, will happen.” – Cooper

不劇透之下只可以講幾點︰

1. 本年最好看的科幻片 (沒有之一)
2. 如果Gravity 已經令你讚嘆,IMAX 版那150HKD 是不能少付的 (好像香港未有4K版上...)
3. 睇完好多人話要返去讀返D Physics,唔...... 我覺得讀左都唔會分到廣義相對論同狹義相對論,三次元和五次元即是什麼等等,正如我不用明白Inception的背後概念一樣,可以當哲學片去思想的,只要你不封閉自己那顆願意思考的心
4. 人性呀人性..... 有好有壞,會自私會懦弱,有時,善惡對錯,你邊看會只在乎你站在那邊看
5. 知識是不會被磨滅的,只是總會有一些人以不同理由意圖改變過去的歷史 (包括人類有上過月球嗎?)
6. 和2001大空漫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甚至「致敬」的地方 (冷凍裝置、會對答機械人、看錄像,甚至大空船的設計...),不能再不讚嘆 Kubrick 在40年前那個超前的意念

最後真的看到一頭霧水的話,當鬼片看就好了,會比TVB劇好好多


Wednesday, 5 November 2014

影後感 -- 販賣‧愛

「販賣」的是「愛」?還是我是在「販賣」,同時也會有「愛」?朱家宏導演和朱鳯嫻改篇了自己的舞台劇《我的援交日記》,再找了年青的陳嘉桓和周柏豪加上廖啟智,在講述一個I sell love的故事。

《販賣.愛》講述是由一個少女Tiffany(陳嘉桓飾) 為了學費和花費,在「每個人都有一個價錢」的情況下,決定出賣自己的肉體,起初都有一點抗拒,有些事,「過去了就過去」,跟著遇上長期飯票(廖啟智) 並產生微妙的感情,但當Tiffany 遇上有為青年Rex (周柏豪飾) 後,才知道她在販賣一個「愛」的感覺而已,而「愛」最終也和「販賣」脫離。

陳嘉桓在本片中首擔主角,成績令人眼前一亮,他這個援交女生的身份在爭扎和愛之中也作得中規中矩,甚至一部份生硬和清澀也恰如其份,而情緒的轉變也剛剛好,中間由為錢什麼都可以的心境到給周柏豪的理想再次喚醒的心理變化也可以演繹得不錯;智叔的「長期飯票」背負著昔日的重擔,那個壓抑而突然爆發的情緒很配合他的角色設定,特別幾場和陳嘉桓的對手戲,是全片亮點所在。而周柏豪的角色反而在設計上有點尷尬,不過演出算不錯。

故事方面,整體算是流暢,特別是最後一幕的情景確實有點意外。可惜的是,可能由於片長關係 (現在是96分鐘) ,總覺得中間有部份的敍述刪去,而令到故事早段出現一些很古怪的畫面。比如龔慈恩 (Tiffany 媽媽) 和陳嘉桓過生日的一場中有一句︰「有啲工,如果做得辛苦就唔好做」,沒有前後的承接,令整個角色和張力都失去。如果看回導演的第一個版本預告 (http://youtu.be/ly3vcq2K0ZE) ,就知道應該刪了一個之前的段落;而陳嘉桓角色由抗拒到無所謂中間的轉截位也沒有,令角色初段很不突出。另外黃芷晴飾演的朋友小清,是不是最初是「導」陳嘉桓去援交的那個呢 (他也有改一個Latte名字),為何跟著變了朱鳯嫻做AGENT? 而這個AGENT,又好像自己有下海一樣(做媽媽生但去同D女爭工做?),最後弄得人物穿梭交替,非常混亂。幸好到中段開始集中在陳嘉桓、周柏豪、廖啟智三人身上,才令故事重回正軌。

演員演出不俗,金句也多,早段的瑕疪對整體電影的結構沒大影響,是近期港產片中的不錯的選擇。



Saturday, 1 November 2014

影後感 -- 相愛的七種設計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篇影評評論陳宏一的電影,說話是這樣的︰「因為實在沒甚麼值得講的,只好把講述的方式盡可能複雜化,讓讀者得到一種類似數獨的樂趣。」

這也是我對本片的一個看法。

一個表面上是設計師的故事,實際上有點淩亂,甚至你看了一會也攪不清是誰設計了誰,表面上是一個辦公室愛情的故事,最後只成為一個偶像劇的爛梗…… 相愛的七種設計是什麼呢?和《第七謊言》一樣,最後是得不出結論的。

當然導演可能是想表達一下相愛其實也是互相設計,但導演的手法有點未能完全掌握整個故事的節奏和穿插,弄得有時候未能完全理解前後兩段戲的連貫,又或是我太蠢,未可以完全明白電影的喻意,到底誰給誰設計了?還是觀眾其已經被設計了?故事所謂分開七人不同的角度去看愛情,甚至對台北的看法?可惜的是,這些太隱悔,需要多點時間去消化尋找吧?

演員方面黃璐仍然利害,出場壓場完全搶眼,只是為何台灣導演都找他拍這種恰巴巴的女生呢?許瑋甯也很耀眼,是當中的亮點;陳語安卻有點失色,或許是角色問題,他也是另一個給定型了的小女孩,或許再過兩年長大了一點,到可以跳出那個只是對愛情充滿幢憬的小女生的角色時,會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吧?

電影視覺效果很美,惟劇本較薄弱,有點故弄玄虛之感,或許,就是如相愛一樣,本來就是一個曚矓吧!



Friday, 31 October 2014

影後感 -- 點對點

小時候看的兒童雜誌中,總會出現一張點點圖,只要按著圖中的數字,由1開始,按著數字一直順著連,就會連到一個圖案出來,可以是一種交通工具,或是動物,我總是很乖的去按著一點點去連好,還會用尺很仔細的連成一線,但從沒有想過,如果沒有數字,那到底該如何開始呢?

《點對點》的故事就是由一個個迷之圖案開始,講述由外地回流的黃雪聰 (陳豪飾),發現他對香港的轉變有點不慣,而同時由長春來應聘來教普通話的小雪(蒙亭宜飾) 發現在牆上有一個個點,好像有一些意義似的,於是由開始去思考是怎麼東西,經過校長(邵音音飾) 的提示下,就知道了暗示是和以往一些香港事物有關聯,在解迷的途中,也有一個《向左走向右走》的感覺。

片中的題材可謂近年獨立電影或香港電影的「主旋律」,就懷念過去的香港,覺得香港都改變得很快,而本片的故事就是講述「大丸」的故事作開始,引伸出很多在香港已經消失了的地標/情懷,比如元朗的稻米 (不過有些地方有什麼關係,看來要看多次才知道)。

另外也帶出一個近年的話題,重奪空間,到底街上的空間是屬於誰的呢?是市民,還是不同的財團?雪聰是一個不愁衣食,不理世事的人,但之前他也熱血過,他也在「保衞皇后」中出過力,但是什麼原因令他不再投身於社運?變得不再過問世事?未必知道,但從後來他連祖屋也不想去,只在懷念一些舊事,或許受了一種打擊吧?

雪聰和香港價值格格不入,不當樓奴(新樓盤的名字是「岸居」?)坐交通工具,但小時候也會「讀一些實用的科目」,現在只會想一些不同的東西;而小雪來到香港,覺得和香港也格格不入;只有邵仲衡飾演的表哥,才算是一個香港仔,相對陳豪,就是一個對比,也像一對活寶,有趣。

喜歡《點對點》的簡單清新,一個《大藍湖》的笑點未必有人懂得笑,黃修平和小雪在陰澳碰面唱張柏芝的《不一樣的我》也未必令人人知道感概,但顏培珊的可聲包括《早班列車》為電影增加了不少觀賞點呢!

整體來說,金句不少,笑點足夠,值得入場看的電影,明年金像獎,「多謝高登先」應該也可以出現吧?



Thursday, 30 October 2014

影後感 -- 山本五十六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戦争70年目の真実-』

田中芳樹在《銀河英雄傳說》中借不敗的魔術師楊威利的口中說過︰「戰爭百分之九十的起因,是一些愚蠢的令後世人會為之一愣的理由,其餘的百分之十,則是一些愚蠢的連現代人都會為之一愣的理由。」,對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來說,與美國等國開戰是一個蠢得要死的戰爭,他一直認為不論在補給、兵源等資源上,和美國開戰本來沒有什麼勝算,他要求的,要戰,也是為了求和。

《山本五十六》所講述的就是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身處的反戰派,在主戰的軍官中如何自處,也被強逼上戰場上的故事,如何自處?一個反戰的軍人,充滿矛盾的身份,就是這樣開始。

電影的主題是一個很平舖直敍的傳記故事,沒有什麼特大的情況,役所廣司所飾演的山本五十六,一直都是淡淡然,有點處變不驚的力量,不論是勝扙還是在瓜達康納爾的劣境中,均保持一個沉穩內歛的感覺,直到在一式陸政上被打中的一刻都是這樣。

反之在主線外的一些小人物才更為有趣,比如在街上轉角的演說者,在開場時對反戰的山本大加鞭撻,認為這個人「不愛國」、「懦夫」,但到珍珠港事變後就將山本說成「軍神」、「愛國者」,變臉之快,不像今天的香港嗎?山本五十六把希望寄望在年青的一代,說出「許多年輕人已經喪生,肩負日本未來的年輕一代都先死去,我這個老傢伙,還苟活於世… 當我再見到他們時,我該怎麼面對他們?」這話時,我們有想過我們下一代如何嗎?還是只想袋住先,我今天要「搵食」?

「軍人最重要的職責,是要結束他挑起的戰爭」,也許今天也是對不同世代的一個提醒吧?



影後感 -- 親愛的

拐帶兒童在中國內地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中可以從城鄉差距,或戶藉制度,或簡單一點由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習俗去討論,但怎樣也算是一個較敏感的範 圍,那些小孩除了和我們常以為的弄成傷殘去作乞丐外,但有一些會賣去一些地方作別人的兒子。陳可辛今次就改篇了一個真人真事,一個被拐了兒子家庭,如何花 了數年時間去找回,但原來找回後才是一個新問題,小朋友把之前的的記憶忘記了……

故事把所有道德的判斷都拋開,每個人作一件事都有一個原因。起初一個家庭的巨變在於黃渤飾演的田軍,他兒子鵬鵬的被拐走,於是和前妻郝蕾一起到處找,當中 加入了張譯和張雨綺領導的失兒家庭支援小組,最後在一個安徽的農村中找到兒子,但兒子已經連小時候學的兒歌和鄉音都忘記了,他完全融入一個新家庭中,黃渤 和郝蕾的出現,就好像把兒子重新拐走一樣,同時,也把趙薇的一個破碎家庭弄得完全散掉。

趙薇憑此片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實際上她是在片放了一半才出現,但她的出現,就把主線由郝蕾那邊移到她那裏,她的表現也令人為那個拐子佬老婆的身份增加了不少同情分。而黃渤也證明了他的戲路可以再擴闊,不是一定拍喜劇,拍正戲也能帶出一定的戲名,他飾演的父親,那份矛盾,令他的家庭和趙薇的家庭中間的張力很大,但導演把故事平衡得很好,沒有一個是壞人,或許,死了的人販子也不算,只是,他沒有機會闡述自己的難處而已。

三個小孩也很突出,特別是小妹妹和長大了的鵬鵬,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沒有壞人的地方,人人均有作事的原因,在換位思想後會找到共識?或許是今天各人的提醒吧?

Saturday, 25 October 2014

影後感 -- 渴罪 『渇き。』

《告白》導演中島哲也的最新作,貫徹導演在《告白》的手法,是較陰沉的一套電影。故事講述一個被革退的警察,一天前妻打來說女兒不見了,於是在尋找女兒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女兒是一個惡魔的真相……

說真的,這套電影有點CULT片的味道,當血腥到某程度,正如導演所說,只會變成笑話,也正好呼應了電影的一個程度,很荒謬的一個時代。當然人人對CULT片的接受程度不一樣,一個血花四濺的故事,實際埋藏了很多意像,還是導演故弄玄虛?不容易明白,卻充滿有趣的地方。

中間交錯故事轉合等,都要叫人嘗試重組過程。音樂也是導演的看重,由最初的Panis Angelicus,中間還用了很多流行音樂 (でんぱ組.inc? 什麼來的?),到最後Dean Martin的everybody love somebody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別中間用很多電音,把故事弄得更荒謬和好笑,所以越看越CULT的感覺由然而生。

未看過原著不知中間改動了多少,或導演這個手法對原著的詮釋是否帶出來,只能說這不是一套很容易入口的電影,如果期望和《告白》一樣有點心寒的感覺,其實沒有,或如導演說的一句作總結,人人在當中都有病,人人都在為自己找一點定位……





影後感 -- 單身男女2

究竟是我們緣分還沒到,還是我們不夠愛對方?

上一集中程子欣在最後一幕向「地球男」張申然問出一個這樣的問題,而程子欣最後選了「火星男」方啟宏,而「地球男」亦決定重回地球。但原來有些人,你曾經深愛過,總有「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感覺,那份感覺在平時生活中好像沒事,但在夜深的日子,總會不能釋懷。

杜琪峰和韋家輝經去年將鄭秀文和劉德華重新組合起來有《盲探》後,今年把3年前的故事來一個續集,再示範了如何把相同的橋段和把戲再玩一次而不落俗套。

這種錯摸和交替交替的故事不同人也玩過,但杜韋二人在今集的表現,就好像張申然和很多男生一樣,其實「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同樣的拍短片,同樣的POST-IT,同樣的在中環玻璃幕牆上的對看,似曾相識,卻仍充滿樂趣。當然你已經忘記了上一集的故事和情節,也不阻你在很多點上笑和感動的,只是如果你心中有點記憶,那就會更有感受。

如果A餐B餐是選女生的代號,地球男和火星男或許是對男生的代號吧,今集吳彥祖的出場機會很少,反而代替他作火星男的周瑜民和楊千嬅的感情線很有趣,為了不作劇透,就不把最後結局說出來,但有一點不能不說,就是那首歌配上楊千嬅很夾,在「那種過了作夢的年紀」,想要的是什麼呢?但她沒有放棄作夢呀,人應該如此的……

最後一點不能不問,為何要在都爹利街坐車去雲咸街呢? (杜SIR風格)


Saturday, 11 October 2014

影後感 -- 失蹤罪 Gone Girl

托爾斯泰說過︰「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一段婚姻的敗壞,是如台灣的譯名說的,是在「控制」中走過?到底在一段關係中,「控制」在愛情或婚姻的關係中佔多大的位置?到底是雙方不自願地去放下自己,還是在「愛」中二人接受?五年婚姻生活後,二人還可以像DAY 1 一樣處於深愛的情況嗎?

David Fincher 的電影,就好像其成名作《七宗罪》一樣,常常有迷霧、陰沉,Ben Affleck 一出場就像一個賤男,Rosamund Pike 失蹤的事,所有矛頭都指向他, 但邊看,故事突然一轉……到最後,他們二人都繼續在「甜蜜的婚姻故事」中繼續走下去,導演在故事中的Happy Ending 中下了一個更沉重的定義 -- 現實中不少夫妻共同生活下去,可能是互相利用,或是利益瓜葛,也或是「顧全大局」,我們如果去面對一段不再在熱情中的感情?

愛,反面是恨?愛到最後,是為了毀了別人成全自己?或許是人人不同,讓我們重新去檢視我們的「愛」,在何事上表達出來?



Saturday, 13 September 2014

影後感 -- 爭氣 My Voice My Life

人可能老了,哭點越來越低,但為了別人的情況感動而哭出來的港產紀錄片實在不多,而紀錄片本來在香港也不算很有市場,但很開心地,《爭氣》是為了很好看的港產紀錄片,未到中段已經開始眼濕,到後段不能控制地哭出來。

故事紀錄的是一部舞台劇《震動心弦》第三次公映的過程,特別之處是主辦單位決定從幾間學校中選出不同的學生來參演,而演員中,有MK LOOK只喜歡打架而不知如果珍惜別人的愛的;有的是朋友都進了名校自己卻孤單去到一所不是名校的;有跟家人關係不好,也喜歡挑戰權威的;有天生是盲的卻試圖說出自己和健全人一樣的心光學生;也有健全卻對自己沒有什麼自信的,甚至有到十八歲才想回去重讀中二的小女生等等,透過鏡頭觀看他們的排練,到表演那一天的紀錄。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在盲人學生叫子諾,片中最初出場的時候只以一個很努力的學生出現,你心中只覺得他是一個典型的失明但勤力的學生身份出現,但原來他並不是天生失明的,當他失明後,最大反應的並不是他自己,卻是他的母親不能接受這個事實,當到最後,真情告白那一刻,很真,忍不住,是抽紙巾位。

電影中常常強調的學生們同時要有品格,但我覺得最實在的是帶給他們一個夢,和一個肯定,讓他們知道自己可以有目標,當學生們有目標時,他們自然會去有發揮一些你想不到的東西,而幾位學校校長,表達出那份教育的目標,問一句:他們還有沒有成長的機會?我們還願意給他們一個機會嗎?我不是老師,也不是父母,但同樣我也想問自己,我願意給我們的下一代一個機會嗎?

最後,我只能說《爭氣》是今年我看過最好看的港產片,也把敬意給了那四間學校的校長,也把每一個《爭氣》的學生,前路不好走,卻要爭氣。



Saturday, 9 August 2014

影後感 -- 等一個人咖啡

一個作者,在文字完成後,再改編自己的小說成為電影,不論大刀闊斧地改還是小修小補的去完美,出來的成品你會看到跟原著脈絡相似的地方,但九把刀果然是大膽地把一個原本已經很完整的故事改成新故事一樣,還要出來的效果也不差,確實是有一定的實力。

由於答應了盡量不劇透,所以故事內容就不再多說了,相對《那些年》,當時只是把一些枝節去掉 (比如刪了李小華這個角色),今次《等一個人咖啡》是以一個全新面貌出現,反正有看過小說的人進去看了除了某些人名有點印象外,其餘的都沒有很大的關係;而未看過原著的 ,可以當是一個全新的故事去看,從新認識故事中人物的情況。

其中一點可以透露的是故事的重心,由思瑩的故事飄了去老闆娘那邊多一點,或可以說更多是有點像老闆娘的故事。當然,電影仍然是好看的,笑位很到,還有不少致敬位;淚點也很到位,你會一起同哭,感動。

惟一一點我想跟九把刀反駁的是,賴雅妍的頭髮剪得有點不值,雖然阿不思這個角色在原著中其實沒有太多出場的地方,但在本片中,更是過場客一個,在故事中那個冷眼旁觀充滿智慧的變得暗淡無光。反而陳語安那個角色搶了不少目光,成為繼主角外另一個亮點。

加上最後用歌來爆淚,是沒有參考以往的成功?也不是,而木村的主題曲,有點過份入耳和像《那些年》的歌,會否有過去的成績?或許真的要再看看。


每一個人都在等一個人,和一個機會……




Friday, 11 July 2014

影後感 -- 看見台灣

在進場前一直以為是一套「看見台灣」是一套看台灣風光的電影,是抱著輕鬆的心情進場,那知原來是一個比「絕望真相」更現實的真相。

香港人一向對台灣有一個美好的「想像」,清境民宿之美,海岸之壯麗,山之雄偉,不停在電影開始的十五分鐘展現在各人的眼前,一段好像DISCOVERY CHANNEL的空拍片,目不暇及,當吳念真的聲音出來後,就知一切都是美麗的誤會。

「我們需要的不多,但是我們想要的太多」,是片中的一句很大的對白,片中羅列不同的數據,說明人類在破壞大自然,在我們看到的台灣之美時,「我們看得不清楚,可能是我們站得不夠高」呢?旁白不斷告訴我們「真相」,水庫變了泥堆、樹木變了茶、山地變了田地,海岸一條條的水管把水抽走,令土葬變成海葬,吳念真的旁白平靜,就是那份平靜,叫看到的畫面更驚心。

一邊看,我一邊想到反對東北撥款的卓佳佳說了一句:「土地不屬於人,人類才是屬於土地的。人類忘了土地是我們賴以維生所需的資源,一旦將其破壞,就不可逆轉。土地有著很多可能性,但經歷城市化後,就變得單一。」人類如何看重土地,發展與保育,那不只是一個互相對立的,如何平衡,本來就是在地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韓寒說過「台灣最美的是人」,那比「絕望真相」多一點就是看到不同的人嘗試在不同的地方去改變,由老中青不同的人都在改變,最後一段由台灣原住民小朋友在玉山的歌聲,帶出希望在於我們下一代,那不是那些口說為下一代建屋卻囤地謀利的人才能說出來的。

土地資源不是上一代留給我們,而是我們向下一代借用的。









Sunday, 25 May 2014

影後感 -- 歸來

張藝謀和鞏俐繼《搖啊搖,搖到外婆橋》二十年後再次合作,可以是電影的一個賣點,這次張藝謀亦繼《金陵十三釵》後再次改編嚴歌苓的小說,故事主線很簡單,就是講述在文革背景下的一個知識份子,在文革後回家團聚的故事。故事簡述可能一點也不吸引,不過陳道明和鞏俐的神級演技,把一個好像很平凡的故事添加了光彩,同時也把電影提到另一個層次。

故事的背景好像很沉重,在文革的大環境下,年青的女兒把發去下鄉改造而逃回家的父親告發,希望以此換來根正苗紅,可以站上《紅色娘子軍》中主角的位置,文革過後男主角得以摘帽回家,但女主角已經忘記了......

張藝謀把這個故事弄得不落俗套,失憶再想把女主角討好的故事可以是弄得像《delete 愛人》或《失憶𠝹女王》或《50 first dates》那種,但本片更內歛,由陳道明回家那天的和鞏俐隔著門開始,到後來作為旁觀者的一份子,最後一幕,盡在不言中,不禁感嘆一聲。

陳道明和鞏俐的演技不著痕跡,有多感人,在電影院中坐兩小時就感受到,是導演和主角們擦出火花之作。順道把新人張慧雯也帶起來,那個女兒的倔強、不服氣、少年傲氣,但卻深愛媽媽的一面表現出來,少時犯了錯的後悔也在電影後半段表現出來,三人的表演沒有誰搶誰的戲,令電影一邊看,就好像那些人在你家門前,訴說他們簡單卻感人的故事。

那個時代,誰不作錯?如陳道明輕輕帶過知道女出賣自己的事,也在找到丁主任後抱著今天他也是這樣的心境回去時…… 歸去來兮,我們有守著那顆赤子之心嗎?



Saturday, 3 May 2014

影後感 -- 永遠的0 (永遠の0)

每五到十年,日本國內就會出現一些描術二戰的電影,早在十年前已經有一套《世紀戰艦大和號》(男たちの大和,2005年)(反町隆史、中村獅童) ,當年給批評得要死,就是說美化犠牲,美化軍人的形象,到去年有說日本軍國主義復辟,更多不同的為自衞隊或二戰時翻案的故事出籠,有《空飛ぶ広報室》,去年宮崎駿的電影《風起了》(風立ちぬ)講述零式戰機的設計者堀越二郎的故事,也引起大家的討論。

如果有看《風起了》,那看到了當時日本戰機的設計 (話分兩頭,動畫中那隻海鷗型W樣式的是九試戰鬥機,是後來的九六式艦戰,後來最後夢中在地上破爛的才是零式),《永遠的0》的主角宮部久蔵(岡田准一飾) 是一名駕駛零戰的機師,死後的紀錄只是「昭和十五年,以神風特攻隊員身分戰死在沖繩上空的二十六歲青年」。六十年後,佐伯健太郎 (三浦春馬飾)在外婆的葬體上得悉原來除了一直以為的外公大石賢一郎外,原來有血綠關係的是宮部久蔵,所以和姐姐佐伯慶子(吹石一惠) 一同去調查這個被稱為「海軍的膽小鬼」的真面目。

故事其實和很多的二戰片一樣,都是由回憶開始,但和其他片的分別是它不是一個故事到底,是靠着不同人的講述,去構造「宮部久藏是怎樣的一個人」這件事,所以不時會回到現代,中間也看到佐伯健太郎在現實中的轉變,怎樣由一個NEET再次振作起來,貫切電影的主題「宮部武藏和其他軍人的犧牲是為了其他人的生存,家庭、朋友、愛人和後代」,這也是電影和原著的分別之一。

而最大的分別是電影的重點是為了鼓舞現在的人,把原著小說中很多批判戰爭的句子刪掉,也因為篇幅關係,把原著十多個故事敍述人物刪至代表的四個左右,把宮部在拉包爾戰役和瓜達卡爾納之戰中的爭扎,那些事實際是後期在鹿屋基地中宮部的失落感,而把各人批評當時日本軍隊指揮混亂、視人命如草芥的部份刪掉,也令宮部最後成為神風特攻隊其中一員的無奈少了一份的概嘆。

選角方面也令電影失色了一點,岡田准一沒問題,演出了那個帥和無奈,但三浦春馬實在很難看…… 那幾個強流眼淚的樣子把我差點流出的眼淚即是收回去,井上真央那個樣子充滿喜感,可能是因為圓圓的臉你看到覺得很幸福,但作為宮部的未忘人到變得貧窮時就總覺有點格格不入;最喜歡看橋爪功和夏八木勲,看到染谷將太就想到《坂上の雲》的年青秋山好古 (長大是阿部寬!)。

正如宮崎駿在《風起了》引述堀辰雄的譯文 -- 風立,ちぬ いざ 生きめやも -- 風起了,唯有努力活下去 -- 在大時代裏,仍有為了自己、親人、愛人努力活下去的理由,宮部展示了九死一生的戰爭中求生,總比歌頌十死無生的「玉碎」有意義得多。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Thursday, 24 April 2014

影後感 -- 白日焰火

曾經看過一篇網上評論,其中一句是這樣說的︰「香港人的鑒賞眼光一直有一定的國際權威,所以香港人睇唔明嘅戲去到外國多數都會大有作為」,這套電影的評語和網上很多人在看完《一代宗師》拿金像獎後的評語一樣「都唔明點解會拿獎」(利申︰我覺得《一代宗師》值得拿大獎的,確實好看)。

電影的半身不易明白,隱喻很多,也不易明。(想找有深度的影評上MTIME找找別人如何寫,你簡直有不懂看電影的感覺) 手法有點支離破碎,故弄玄虛。電影由一個發生在一九九九年夏天的故事開始,一個剛離婚的警察,在一件離奇碎屍案的追捕兇手時,部下死了,自己受傷,五年後,只能在一定工廠中作保安員。但同時,又再有碎屍案的出現……

千萬不要誤會是什麼偵探片,實際上是一套頗為文藝的片種,廖凡和桂綸鎂的感情若有若無,鏡頭沒有什麼花巧,甚至有些莫名奇妙,對應的環境很突然,不知是查還是放,是開心還是悲傷,有數幕你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 (吃飯時吃到碎屍??)。邊看,你感覺就像第三者抽離般看一個很古怪的故事。或許「冰城」給人的感覺如此,又或許對比現在中國情況,就如那對小夫妻一樣,坐在自己溫暖的家,卻要聽著一個五年前在他們家中發生的慘事一樣 -- 哭笑不得。

若說是黑色電影?我又不覺得比《無人區》好;是偵探類?但又沒有什麼解謎式令你有「原來如此」的感覺。整套很平淡,就像電影名字「白日焰火」一樣,在日間放煙花,聲響起來了,但看著,沒有什麼。



Thursday, 3 April 2014

影後感 --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白ゆき姫殺人事件)

我最早接觸湊佳苗的小說改篇成電影是《告白》,一看就愛上,跟著到《贖罪》,加上電視劇《高考入試》,今次帶來的《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白ゆき姫殺人事件) 是一個關於網絡欺凌的故事,相對陳凱歌的《搜索》,展現出中村義洋導演對網絡欺凌的不同意見,也對湊佳苗電影的另一個銓釋。(千萬不要拿《BBS鄉民的正義》來比較……)

互聯網是一個能載舟也能覆舟的地方,一小時內能把某事弄得像天大的一樣,同樣一天內能把某人變成公敵。正如去年「內地女人偷走嬰兒」事件一樣,全民公審,也靠著網絡有人弄清原委,有時快來快去的,在一個人人都有十五分鐘機會成為名人的時代,到底我們寫下說出的有沒有三思而行呢?還是心口如一的把自己的其中一面放出來?中村義洋沒有把問題誇大,甚至中間很多笑點,最後的結果,也很陽光。

我很喜歡最後一幕,就是綾野剛到處去道歉時,遇到井上真央,但原來那位鍵盤戰士是對那位受到他一直「照顧」的對象一點認識也沒有,甚至印象也沒有,我們認識某人的那一面呢?甚至我們在網上很著力的去批評別人時,我們對那人有多大的認識?還是「有緣對面不相識」?

人與人的溝通,最後還是心與心的交往,就如小時候的相處,Anne 和 Diana 一樣 -- 以燈光為記。



Sunday, 30 March 2014

影後感 -- 廢物 (The Losers)

有說「鳳林出校長,美濃出博士」,美濃在戰後以種菸葉聞名,加上客家人老一輩的人認為唯有唸書,將來才有出頭的機會,但當大家在看「成功」的一面時,那相對「失敗」的一方的生活是怎樣呢?

正 當反服貿在兩岸三地談得熱鬧鬧的時候,在談論22K的時間,在談回家種田,享受郊外之樂,令香港年青人很羨慕時,樓一安導演告訴你一個在城市邊緣的鄉郊實 況,就是當你在城市混不下去,想回鄉下種田時,會發現實際上,地產霸權已經去到城市的周邊,你想回去的田地已經給地產商看上,一個家庭會為該賣不賣地產生 矛盾,鄉郊「不是尖子」的孩子知道自己沒有什麼前途,變成街童 -- 打架、吸毒等等,那個情況原來在眼中「較好」的台灣也不能免俗。

本片是客家電視台的一個劇場的電影版,劇情不緊湊甚至有時會不明不白,或拖拖拉拉,但是不影響觀感,沒有大吵大鬧,只有淡淡然的對話,交代。

自大家開始不種田後,地上出現很多波斯菊,還是近農曆新年時吸引很多人去美濃賞花,但那就是城市人去「關懷」的鄉下?誰會真正的去「關心」那地?



影後感 -- 女神愛揀宅 (愛情無全順)

愛情 -- 從來是一個充滿算計和布局的遊戲,很多時的所謂的浪漫和感動,都是男女雙方互動下主動用心思去為對方作一定的事而得出,不過也不用太過「妖魔化」那種心計,很多時只是某一方願意把心思意念放在那裏而已。

《女神愛揀宅》就是一個這樣的故事,宅男美女,如何擦出愛情的火花呢?故事是像《那些年》一樣是一個瘋狂攪笑的大學校園愛情電影。陳柏霖把「大仁哥」的深情樣子放下,裝成一個又宅、又冷、又髒、又幼稚、又白目的宅男;陳意涵則是大學校花,心中最討厭這種男生,沒多久,一段校園傳說命中注定的事就在他倆中間出現。

電影以極度漫畫的手法把那個故事拍出來,有時會好奇,為何別人拍出來有點誇張瘋狂的電影很接受,而本地的就總是有點「難看」的呢?陳意涵能深情能瘋狂,大刺刺的咀巴不停的把那個角色演得平易近人。陳柏霖裝宅男,那個反差本來就夠好笑的了,他也表現出那個天才與宅男的有趣;瑤瑤的角色較為平面,作為一個追求愛情的女生,實際沒有什麼可以表達,甚至到最後我覺得他的角色被破壞掉,沒有好好的貫切那個角色的特點。

或者「愛情無全順」,沒有一段愛情是順順利利的,不過我們談上機心時,有把心機放進去量?還是只是說一切皆是緣?



Friday, 28 March 2014

影後感 --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第一次知道這本小說是在沙田商務,因為《一路向西》後很多這些網絡小說出現在「豬肉枱」上,這個書名很吸引,令我想起當年上夜班在旺角坐「綠VAN」回家的日子。但其實我未曾經正式看過這本小說,只在網上看過開頭一點點,知道主角上小巴時剛好旁邊有個女仔……

未上畫前已經在FB上看到很多人說其中一套想看的,或許大家對小說的滿意度很高,我只對陳果的電影有點信心,在觀影的中途當然有很多笑聲,也有很多心中不禁拍掌的場景,對比今日的香港,很有共鳴。問題是,我們的所謂本土電影,只是滿足於說說,拿一些現時的不滿調侃一下,但說故事的基本去了那兒呢?

陳果導演在影後說現在還未知《那夜凌晨》會不會有下集,但以現在故事的發展,如果沒有下集故事就爛尾,好像看The Hunger Games 咁,第一集的結局太OPEN,和開了太多伏線,讓你在第二集中再把故事再說一樣,這有好處就是如果好,就會想追下去看看發生什麼事,不然就會像《小時代》一樣,趕客。

導演應該在改篇上作了不同的取捨,可惜我覺得取捨太多的是人物性格不突出,主角游梓池,男角阿信 (眼鏡青手) 角色很平面,未可以帶出發生什麼,特別是阿池和YUKI回家那段,帶不到故事的發展,明明該有點事的,但最後變成一個過場。女角YUKI和阿池也該有一點故事,但在這一集中也沒有說得很明白,最後變成群戲太多,個人著墨沒有。當中叫較為完整就是阿發 (中年男子)和阿雪 (司機),甚至盲輝 (白粉仔) 都比上面的人立體。

可能我不太喜歡這種「騙」人看下集的故事,導演應該可以把片再拍長一點,把故事講得更完整,而不是現在有點唔湯唔水的感覺。但會不會看下集?我想我會的,因為故事好像很多未開之謎,我也想看看如何說得更完美的呢!

最後,如果有聽過DAVID BOWIE的 SPACE ODDITY那會明白更多中間的GAG。



Monday, 24 March 2014

影後感 -- 香港仔

我們走左人生路上時,有高有低,有起有跌,生活 / 生存路上如何走過?

一套很不彭浩翔的電影,你看不到很瘋狂的畫面,或者到最後突然解謎一樣叫你「原來如此」的那聲叫聲;甚至也少了彭浩翔一向的啜核抵死對白,反而很隨心,一套很平淡的電影,差點以為是在拍港台「香港故事」的片集。幾個中等家庭,在香港的過去一段發展的時間中的記憶,既是傷痕,也有糾結,加上接納。

楊千嬅飾演的海防博物館導賞員,對過去好像都尋找出來,卻重重心事,躲在海防博物館的PILLBOX中抽煙望著對面的三家村。一次回家時的對白說出很有香港人的心聲︰「灣仔發展了很多遍,起了又拆,差不多每一吋地方都掘過,點解仲會有一個炸彈埋了七十年仲未比人發現?(大意)」,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把過去弄得清楚明白,但原來在心中會有一個地方,是被遺忘的,不知是有心或是無意地,不去挖,卻在不經意間一碰即爆……

梁詠琪今次在演技上大突破,不只是造型,而已覺得那份自然、自信是表露無遺,亦慶幸他和楊千嬅終於一起走出那個「花瓶」之名,期待有更多更好表演。

或許生存之道,是工作、是享受、是接受,都在「吸氣、忍住、呼氣」之間重覆往環。




Sunday, 16 March 2014

影後感 -- KANO

如果看這套電影看到最後你想在電影院中一起叫「英雄戰地!天下嘉農!」是絕對正常的表現,因為這是一套異常地熱血也很觸動人心的故事。

魏德聖導演繼《賽德克‧巴萊》後再帶來一個台灣的在地故事。一群來自嘉義農林學校的「雞尾酒棒球隊」,在之前從來未勝過一場,未得到一分,但在新教練的帶領下,在1931年打進甲子園,奮戰到底,感動了全場甲子園的觀眾。

1930年的台灣才剛剛發生「霧社事件」(如果不知道的話就看《賽德克‧巴萊》溫習一下),但導演在這兒回答了上一套電影的問題,在一個開始撕裂的社會,到底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固然有一定的人會作出反抗,所以有血洗霧社的出現,同時,在嘉義農林的棒球隊中,日本人、漢人和原住民都擇優而用,誰有能力不論身份的情況,或許這種情況在現在的香港是很「左膠」的行為,不過也是當時某一個時空的現實。

況且大家很專心的跟著球隊去成長,催淚的畫面在很早就出現了,正如「被釘子釘在根上的木瓜樹結的木瓜會長得又大又甜」,又或是惟一一顆沒有打釘子,但卻被告知「木瓜要長得這麼大才叫木瓜」的木瓜樹,不同的衝擊,當中所謂的「熱血」和「投入感」就在這兒培養起來,當中甚至有幾幕,我想到的是安達充的H2... 你未必會很喜歡棒球,也未必明白他說的是什麼,但那個感動,就叫你投入在電影中,不會當自己只在電影院,也坐在球場 一起支持KANO。

電影歸電影,總有虛構有真實,當中也不用太認真,只是在想,除了《老港正傳》這類不好看的,我們有那些可以拍好看的歷史電影麼?


Wednesday, 12 March 2014

影後感 -- 魔女宅急便 (魔女の宅急便)

當清水崇配上宮崎駿的電影會是怎樣的呢?《魔女宅急便》作為一個大家耳熟能詳 (對,都是在宮騎駿動畫中認識的) 的故事,由拍慣恐怖片的清水崇來拍會否變成「咒怨」版?

得來的結論是不錯,據聞故事是根據原著小說改篇,所以和宮崎駿版本會有所一點的分別,有部份角色也有不同,故事也更精練,那些變化沒有說好不好,對故事的主旨 -- 一個少年在成長期遇到的掙扎與反醒 -- 沒有很大的影響。實際上很多部份和動畫的鏡頭也很相似,看著看著也有點熟悉感。

琪琪的選角是整電影的關鍵,個人感覺選對了,小芝風花很年青,和琪琪的角色一樣走可愛風,琪琪的開心、快樂、傷感、失落等心情都中規中矩,最基本那一張可愛臉絕對是討人喜愛,或許臉有點圓圓的是我的「賣飛佛」,自動再加分。實際上也算是群星拱照小芝風花的一套電影,淺野忠信、筒井道隆、宮擇理惠、尾野真千子作配角,很有感。

特技方便有清水崇總不會太差,以最後一樣暴風雨最有導演那個較陰沉的感覺,其他的還可以,節奏明快,清新,也可以感受到瀨戶內海海島之美。

若可以抱著輕輕鬆鬆,但也是重拍舊作的心態去看,絕對比ROBOCOP好多了!




Tuesday, 4 March 2014

影後感 -- 一個葬禮四個失禮 August: Osage County


一個炎熱的八月天,在奧克拉荷馬州的一間三層高房子入面,一個酗酒的詩人為他有濫葯習慣的太太VIOLET介紹新的女傭,數周後

,詩人失蹤,並發現自殺,他的女兒們從各地回來……

正如托爾斯泰早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說過 " 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這個家庭,各人有各人的問題,媽媽濫葯,大女兒和丈夫鬧離婚,二女兒難得找到未婚夫但未婚夫和大女的女兒有FLIRT,三女兒找到有情郎但原來是自己的親戚…… 一部黑色的喜劇,在最終,各人都要面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而VIOLET只在她最初看不起的女傭大腿上抱著……

電影改編自舞台劇,所以劇本非常多對白,也很有舞台劇的畫面和層次,雖然故事有點《雷雨》的感覺。Meryl Streep 很好看,一個濫葯又MEAN的媽媽,人老精鬼老靈,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戲;但同時Julia Roberts更為精彩, 甚至比以往看過她的電影更為精彩,為了這樣已經很值得入場觀看。

看完一套有笑點但同時很傷感的電影,有張力有戲味,一個兩小時去看一個令人很壓抑的電影,對白很多,一家人互不相讓,有的對白會令你發笑,但同時也會令你苦笑,很多時,我們對家人的習慣就是這樣……

Thank God we can't tell the future, or we'd never get out of bed.


Friday, 21 February 2014

影後感 -- 同屋:喚命日記 ルームメイト

過去幾個月看了五齣日本電影,兩套好正,兩套列入去年爛片之最,一套中規中矩, 有時看電影都是睇彩數的,至於這一齣,一看海報就想,一定要盡快

看…… 因為有深田恭子,!至於北川景子,我還停留在月之戀人的年代 (沒有看過推理要在晚餐後的人......)

看驚慄電影不能劇透,因為透露了就不好看,只能說故事以倒敍開始說起,到中間插敍北川景子和深田恭子二人同屋共主的故事,故事不難猜到,去到大約一半你已經可以猜到八成,是去到尾段再扭一扭橋,把故事再整理一下,確實有點意外。

深田恭子變了尖面後,外貌成熟了很多,雖然我還是喜歡那個圓臉,不過人會長大的。但不知導演有意耍他還怎樣,麗子有某些鏡頭拍出來還是有點「虎背熊腰」的感覺;北川景子的角色是討好的(忘記那個火野麗吧),春海是無辜的,和麗子建立友誼並投契地合租,總不會想到原來是這樣……

深田恭子的演技確實大有進步,除了導演用燈光去帶出換臉的情況外,那個眼神和面部表情再加發聲的語調,都叫人有點心寒,以前看總是傻氣或純情 (WELL... 小雙俠的不算吧……),還有好像不會老的呢,穿護士服出場真的吸引了 (如果我旁那個不亂說話更好)。

整體來說是不過不失的一齣戲,不用大灑向血腥,110分鐘的時間足夠舖出劇情。

最後只是一句,如果旁邊那對小情侶不是不停在解畫會更好…… 




Monday, 3 February 2014

影後感 -- 騙海豪情 (American Hustle) 真實與欺騙

一邊看電影時一邊想到一個道德哲學問題,到底一個有正確目標的人,不擇手段的去達到目的,是對還是錯?我們相信的是制度,還是人性?

故事是把一個八十年代初美國的一件真實案件(ABSCAM) 改編而成。當時,大家都不相信政治家,Amy Adams 出場時就把尼克遜到卡達加上整個國會都罵了。一個愛惜民眾,得民眾愛戴的市長Carmine Polito,為拯救當地的經濟,意圖引入中東資金去開賭場,為了加快速度,幫忙找不同的國會議員疏通疏通,但原來是FBI探員Richie的計謀……

故事很簡單,去到中後段你也想到Richie會有一定的失敗,一個有勇無謀只想貪功說大話的人你知道不會成功;但反而是Christian Bale 飾的Irving 最後突然良心發現,選擇同情市長,為救市長不惜作出一個騙局,才有點意思。

或許人都是有不同的面,人的多面總不能隨意二分,但同時,到底善惡如何分開?Irving 和Sydney 是專門向緊急需緩的人多踩一腳,專門騙他們,但原來Irving對兒子、前妻甚至原本的對手市長也很有情義,同時對是拍檔的Richie 就很無情,最後Irving 和Sydney終成眷屬,你心中也會為他們慶幸。幾個主角,各有不同的優缺點,但很有血有肉,就像你身邊的一些人一樣。

或正如電影中的對白︰關鍵是人相信什麼,以及他想相信什麼。「欺騙」其實不壞,有時把「真實」強行放在人面前的,更是令人痛恨。


Sunday, 19 January 2014

影後感 -- 大夢想家 (Saving Mr. Banks)

Winds in the east / Mist coming in / Like something is brewing / About to begin / Can't put me finger / On what lies in store / But I feel what's to happen / All happened before.

本片是說回當年迪士尼準備開拍《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 時和原作者Mrs. Travers 的交往情況。Walt Disney沒有想過為了答應女兒一部電影的改篇花了他二十年的時間,也想不到打開了Mrs. Travers 的心扉時,卻觸到了一個禁忌……

如果有聽過那段時間的SOUNDTRACK,就會發現把當時很多曲都放回去穿插,縱然沒有也會發現很有迪士尼的特色,輕快、易入耳。電影一開場我覺得就把Supercalifragilisticexpialidocious 這個字帶出來了,雖然那首歌後來是收起來的……

再如我沒有看過《歡樂滿人間》也沒有聽過SOUNDTRACK,也會跟我一樣享受電影的,劇情很暢,EMMA THOMPSON那個很煩很奄尖的作家你最後也會同情,同時也是那句 -- 作者對自己作品的感情是很不一樣的。

P.S. 秘書DOLLY 真的很像SNOW WHITE..... 最後也有COS一下呢...







Sunday, 12 January 2014

寶島一村 -- 一個大歷史下的小故事



所謂眷村,可以指向1949年後台灣當局為退到台灣的國軍建立的居住村落,當國民政府退守台灣時,為解決跟着一起到台灣的百多萬軍眷的住宿問題,開始讓不同的部隊在全台建立不同的村落以安置有關人等。

王 偉忠把自己的故事寫在本劇裏,經賴聲川改篇後成為現在版本,故事由三個不同地方的家庭,跟隨國民政府退到台灣,分配到同一個眷村開始,中間經歷初到台灣想 著反攻大陸很快就可以回鄉的日子,再到生了第二代在地落地生根,到慢慢各人離開眷村走到各地,橫跨五、六十年,從離家、想家到「這裏就是家」的情況。

一 套差不多全場都是群戲的話劇中,要找出主線是不太容易的,甚至很多時會迷失在那一個地方。除了開場和散場時由王偉忠親身作說書人出來,中間有大毛和二毛兩 姐妹出來作旁白,間場有時比正戲還說比做還長;人物眾多,除了第一代還好認,到第二代我花了一段時間才分得清。另一點是那個線太多,有點頭重尾輕,或開了 線後沒有下文的感覺,最明顯是吳將軍和冷如雲的一段,到底最後是怎樣?是有曖昧還是沒有?起初那支破的青天白日旗和最後的回鄉拜祭有沒有關係?

另 一個對我有一點更大的狀況,是我較要時間去培養情緒,最後一幕長戲是令人有點感概,亦心傷,代表一代台灣人的心聲。但前面很多短幕,換幕極頻,有時只是作 戲30秒但換幕前後也有15秒,感情的培養往往突然打斷,變得像電視劇一樣,畫面一轉就換場,感覺可以少換一點,讓觀眾情緒累積。

一個大時代的環境下,人物如何在其環境下生存,未必盡如人意,只能嘆息,和還是唱一句「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好了。





Tuesday, 7 January 2014

影後感 -- 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 2)

那是一套同志電影,但卻不只是一套說女同性戀者的故事,正如故事中在主角Adèle的同學一樣,男男、男女、女女都只是愛情的其中一面?其實電影主要不是說「女性同志」的故事,更多是一個「少年戀愛」的故事,正如法文片名一樣 -- La vie d’Adèle : chapitre 1 & 2 (Life of Adèle : Chapter 1&2),是年青人在戀愛中,相遇、迷戀、分歧、、分手、再相遇,一個平淡的故事,但在導演手上拍出了不一樣的電影。

Adèle 出場時跟大家的17歲一樣,只是迷迷濛濛的,在愛情上還在摸索,遇上THOMAS 是令她發現她喜歡的該是EMMA,一見鍾情那種。EMMA比她年紀大 (大四生,主修藝術),朋友群都比Adèle 原來的成熟 (討論Egon Schiele還是Gustav Klimt作品較好,相對Adèle原本的同學,只是討論那個男生較好,有沒有跟那人上床之類) ,慢慢Adèle 其實有一點疏離感,那時出現的數個男生 (EMMA的演員朋友和後來的同事)令他有所動搖……

那個「接近無限溫暖的藍」,亦漸漸退色,由最初的滿頭藍髮吸引Adèle 到畫作到最後變回一頭普通的金髮,如他們愛情,漸漸遠去。中間留心兩個家庭的反應,EMMA家較為接受,所以一起吃蠔喝酒沒有問題,Adèle 的家較保守,只想女兒安安穩穩,所以會問EMMA以藝術為職業能不能賺錢養活自己,故此二人在家不能很光明正大的一起。

最後我是稍嫌大多說話,解話太多,和「動作」一樣,太多,就變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