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眷村,可以指向1949年後台灣當局為退到台灣的國軍建立的居住村落,當國民政府退守台灣時,為解決跟着一起到台灣的百多萬軍眷的住宿問題,開始讓不同的部隊在全台建立不同的村落以安置有關人等。
王 偉忠把自己的故事寫在本劇裏,經賴聲川改篇後成為現在版本,故事由三個不同地方的家庭,跟隨國民政府退到台灣,分配到同一個眷村開始,中間經歷初到台灣想 著反攻大陸很快就可以回鄉的日子,再到生了第二代在地落地生根,到慢慢各人離開眷村走到各地,橫跨五、六十年,從離家、想家到「這裏就是家」的情況。
一 套差不多全場都是群戲的話劇中,要找出主線是不太容易的,甚至很多時會迷失在那一個地方。除了開場和散場時由王偉忠親身作說書人出來,中間有大毛和二毛兩 姐妹出來作旁白,間場有時比正戲還說比做還長;人物眾多,除了第一代還好認,到第二代我花了一段時間才分得清。另一點是那個線太多,有點頭重尾輕,或開了 線後沒有下文的感覺,最明顯是吳將軍和冷如雲的一段,到底最後是怎樣?是有曖昧還是沒有?起初那支破的青天白日旗和最後的回鄉拜祭有沒有關係?
另 一個對我有一點更大的狀況,是我較要時間去培養情緒,最後一幕長戲是令人有點感概,亦心傷,代表一代台灣人的心聲。但前面很多短幕,換幕極頻,有時只是作 戲30秒但換幕前後也有15秒,感情的培養往往突然打斷,變得像電視劇一樣,畫面一轉就換場,感覺可以少換一點,讓觀眾情緒累積。
一個大時代的環境下,人物如何在其環境下生存,未必盡如人意,只能嘆息,和還是唱一句「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好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