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31 October 2014

影後感 -- 點對點

小時候看的兒童雜誌中,總會出現一張點點圖,只要按著圖中的數字,由1開始,按著數字一直順著連,就會連到一個圖案出來,可以是一種交通工具,或是動物,我總是很乖的去按著一點點去連好,還會用尺很仔細的連成一線,但從沒有想過,如果沒有數字,那到底該如何開始呢?

《點對點》的故事就是由一個個迷之圖案開始,講述由外地回流的黃雪聰 (陳豪飾),發現他對香港的轉變有點不慣,而同時由長春來應聘來教普通話的小雪(蒙亭宜飾) 發現在牆上有一個個點,好像有一些意義似的,於是由開始去思考是怎麼東西,經過校長(邵音音飾) 的提示下,就知道了暗示是和以往一些香港事物有關聯,在解迷的途中,也有一個《向左走向右走》的感覺。

片中的題材可謂近年獨立電影或香港電影的「主旋律」,就懷念過去的香港,覺得香港都改變得很快,而本片的故事就是講述「大丸」的故事作開始,引伸出很多在香港已經消失了的地標/情懷,比如元朗的稻米 (不過有些地方有什麼關係,看來要看多次才知道)。

另外也帶出一個近年的話題,重奪空間,到底街上的空間是屬於誰的呢?是市民,還是不同的財團?雪聰是一個不愁衣食,不理世事的人,但之前他也熱血過,他也在「保衞皇后」中出過力,但是什麼原因令他不再投身於社運?變得不再過問世事?未必知道,但從後來他連祖屋也不想去,只在懷念一些舊事,或許受了一種打擊吧?

雪聰和香港價值格格不入,不當樓奴(新樓盤的名字是「岸居」?)坐交通工具,但小時候也會「讀一些實用的科目」,現在只會想一些不同的東西;而小雪來到香港,覺得和香港也格格不入;只有邵仲衡飾演的表哥,才算是一個香港仔,相對陳豪,就是一個對比,也像一對活寶,有趣。

喜歡《點對點》的簡單清新,一個《大藍湖》的笑點未必有人懂得笑,黃修平和小雪在陰澳碰面唱張柏芝的《不一樣的我》也未必令人人知道感概,但顏培珊的可聲包括《早班列車》為電影增加了不少觀賞點呢!

整體來說,金句不少,笑點足夠,值得入場看的電影,明年金像獎,「多謝高登先」應該也可以出現吧?



Thursday 30 October 2014

影後感 -- 山本五十六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 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戦争70年目の真実-』

田中芳樹在《銀河英雄傳說》中借不敗的魔術師楊威利的口中說過︰「戰爭百分之九十的起因,是一些愚蠢的令後世人會為之一愣的理由,其餘的百分之十,則是一些愚蠢的連現代人都會為之一愣的理由。」,對當時的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來說,與美國等國開戰是一個蠢得要死的戰爭,他一直認為不論在補給、兵源等資源上,和美國開戰本來沒有什麼勝算,他要求的,要戰,也是為了求和。

《山本五十六》所講述的就是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身處的反戰派,在主戰的軍官中如何自處,也被強逼上戰場上的故事,如何自處?一個反戰的軍人,充滿矛盾的身份,就是這樣開始。

電影的主題是一個很平舖直敍的傳記故事,沒有什麼特大的情況,役所廣司所飾演的山本五十六,一直都是淡淡然,有點處變不驚的力量,不論是勝扙還是在瓜達康納爾的劣境中,均保持一個沉穩內歛的感覺,直到在一式陸政上被打中的一刻都是這樣。

反之在主線外的一些小人物才更為有趣,比如在街上轉角的演說者,在開場時對反戰的山本大加鞭撻,認為這個人「不愛國」、「懦夫」,但到珍珠港事變後就將山本說成「軍神」、「愛國者」,變臉之快,不像今天的香港嗎?山本五十六把希望寄望在年青的一代,說出「許多年輕人已經喪生,肩負日本未來的年輕一代都先死去,我這個老傢伙,還苟活於世… 當我再見到他們時,我該怎麼面對他們?」這話時,我們有想過我們下一代如何嗎?還是只想袋住先,我今天要「搵食」?

「軍人最重要的職責,是要結束他挑起的戰爭」,也許今天也是對不同世代的一個提醒吧?



影後感 -- 親愛的

拐帶兒童在中國內地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當中可以從城鄉差距,或戶藉制度,或簡單一點由中國傳統重男輕女的習俗去討論,但怎樣也算是一個較敏感的範 圍,那些小孩除了和我們常以為的弄成傷殘去作乞丐外,但有一些會賣去一些地方作別人的兒子。陳可辛今次就改篇了一個真人真事,一個被拐了兒子家庭,如何花 了數年時間去找回,但原來找回後才是一個新問題,小朋友把之前的的記憶忘記了……

故事把所有道德的判斷都拋開,每個人作一件事都有一個原因。起初一個家庭的巨變在於黃渤飾演的田軍,他兒子鵬鵬的被拐走,於是和前妻郝蕾一起到處找,當中 加入了張譯和張雨綺領導的失兒家庭支援小組,最後在一個安徽的農村中找到兒子,但兒子已經連小時候學的兒歌和鄉音都忘記了,他完全融入一個新家庭中,黃渤 和郝蕾的出現,就好像把兒子重新拐走一樣,同時,也把趙薇的一個破碎家庭弄得完全散掉。

趙薇憑此片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實際上她是在片放了一半才出現,但她的出現,就把主線由郝蕾那邊移到她那裏,她的表現也令人為那個拐子佬老婆的身份增加了不少同情分。而黃渤也證明了他的戲路可以再擴闊,不是一定拍喜劇,拍正戲也能帶出一定的戲名,他飾演的父親,那份矛盾,令他的家庭和趙薇的家庭中間的張力很大,但導演把故事平衡得很好,沒有一個是壞人,或許,死了的人販子也不算,只是,他沒有機會闡述自己的難處而已。

三個小孩也很突出,特別是小妹妹和長大了的鵬鵬,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沒有壞人的地方,人人均有作事的原因,在換位思想後會找到共識?或許是今天各人的提醒吧?

Saturday 25 October 2014

影後感 -- 渴罪 『渇き。』

《告白》導演中島哲也的最新作,貫徹導演在《告白》的手法,是較陰沉的一套電影。故事講述一個被革退的警察,一天前妻打來說女兒不見了,於是在尋找女兒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女兒是一個惡魔的真相……

說真的,這套電影有點CULT片的味道,當血腥到某程度,正如導演所說,只會變成笑話,也正好呼應了電影的一個程度,很荒謬的一個時代。當然人人對CULT片的接受程度不一樣,一個血花四濺的故事,實際埋藏了很多意像,還是導演故弄玄虛?不容易明白,卻充滿有趣的地方。

中間交錯故事轉合等,都要叫人嘗試重組過程。音樂也是導演的看重,由最初的Panis Angelicus,中間還用了很多流行音樂 (でんぱ組.inc? 什麼來的?),到最後Dean Martin的everybody love somebody都有一定的作用,特別中間用很多電音,把故事弄得更荒謬和好笑,所以越看越CULT的感覺由然而生。

未看過原著不知中間改動了多少,或導演這個手法對原著的詮釋是否帶出來,只能說這不是一套很容易入口的電影,如果期望和《告白》一樣有點心寒的感覺,其實沒有,或如導演說的一句作總結,人人在當中都有病,人人都在為自己找一點定位……





影後感 -- 單身男女2

究竟是我們緣分還沒到,還是我們不夠愛對方?

上一集中程子欣在最後一幕向「地球男」張申然問出一個這樣的問題,而程子欣最後選了「火星男」方啟宏,而「地球男」亦決定重回地球。但原來有些人,你曾經深愛過,總有「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感覺,那份感覺在平時生活中好像沒事,但在夜深的日子,總會不能釋懷。

杜琪峰和韋家輝經去年將鄭秀文和劉德華重新組合起來有《盲探》後,今年把3年前的故事來一個續集,再示範了如何把相同的橋段和把戲再玩一次而不落俗套。

這種錯摸和交替交替的故事不同人也玩過,但杜韋二人在今集的表現,就好像張申然和很多男生一樣,其實「橋唔怕舊,最緊要受」,同樣的拍短片,同樣的POST-IT,同樣的在中環玻璃幕牆上的對看,似曾相識,卻仍充滿樂趣。當然你已經忘記了上一集的故事和情節,也不阻你在很多點上笑和感動的,只是如果你心中有點記憶,那就會更有感受。

如果A餐B餐是選女生的代號,地球男和火星男或許是對男生的代號吧,今集吳彥祖的出場機會很少,反而代替他作火星男的周瑜民和楊千嬅的感情線很有趣,為了不作劇透,就不把最後結局說出來,但有一點不能不說,就是那首歌配上楊千嬅很夾,在「那種過了作夢的年紀」,想要的是什麼呢?但她沒有放棄作夢呀,人應該如此的……

最後一點不能不問,為何要在都爹利街坐車去雲咸街呢? (杜SIR風格)


Saturday 11 October 2014

影後感 -- 失蹤罪 Gone Girl

托爾斯泰說過︰「Happy families are all alike;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一段婚姻的敗壞,是如台灣的譯名說的,是在「控制」中走過?到底在一段關係中,「控制」在愛情或婚姻的關係中佔多大的位置?到底是雙方不自願地去放下自己,還是在「愛」中二人接受?五年婚姻生活後,二人還可以像DAY 1 一樣處於深愛的情況嗎?

David Fincher 的電影,就好像其成名作《七宗罪》一樣,常常有迷霧、陰沉,Ben Affleck 一出場就像一個賤男,Rosamund Pike 失蹤的事,所有矛頭都指向他, 但邊看,故事突然一轉……到最後,他們二人都繼續在「甜蜜的婚姻故事」中繼續走下去,導演在故事中的Happy Ending 中下了一個更沉重的定義 -- 現實中不少夫妻共同生活下去,可能是互相利用,或是利益瓜葛,也或是「顧全大局」,我們如果去面對一段不再在熱情中的感情?

愛,反面是恨?愛到最後,是為了毀了別人成全自己?或許是人人不同,讓我們重新去檢視我們的「愛」,在何事上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