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3 November 2011

影後感 -- 失戀33天



近日看的第三套國語片,如果《星空》說的是初戀,豆芽夢的開始,《那些年》是中學時的青澀時代,每個年青人為了自己的「沈佳宜」或「柯騰」而心傷,那《失戀33天》是一套成年後的電影,是你最後失去當日最愛的回復過程。

導演滕華濤把他在《蝸居》和《裸婚時代》的成功模式轉移過來,一套八十後男女的「都市現代劇」,男主角文章在這齣電影裏繼續扮演那種好男生加臭口的角色,他 這個表演,比在白蛇傳說裏那個角色,好得多了。女主角的失戀,就是把故事帶出來的一個引子。一個婚禮策劃師在自己失戀後,如何把自己救回來呢?

可惜的是整套電影的故事重心由女主角走了去男主角 -- 他的同事上,女主角都給男主角搶了戲份,有點不太平衡的感覺。不過電影的金「金句」實在太多,這亦是勝騰導的一貫作風,而中段給文章的一場個人表演,有點像《裸婚》中的其中一幕呢。

《失戀33天》的表達手法大量「參考」心跳500日 (500 days of summer),那幾個在日子之間的跳動,到某一天走出困牢,不過就是中間的分別,就如戲中所說︰「一段感情裏,我們實實在在的愛上了對方,到分手的時 候,也實實在在的恨上對方。」或許這就是現在國內男女的真實說法吧?

有人用500天去談自己如何復原再踏上情愛的路,那國人用三十三天由分手到同居同愛上未免太快了點吧?

p.s. 第一次在大陸的電影院看電影,張飛要50RMB..... 即係成六草港紙,係香港都係呢個價,不過好處係,呢度D食物多花款好多,唔係得都係熱狗爆谷加唔同汽水的選擇。

Monday 7 November 2011

影後感 -- 星空


星空下,有陰影必定有光

林書宇繼《九降風》之後再寫少年成長關口,《星空》走向更陰沉與憂鬱,將人生的無奈、欠缺與傷痕再一次帶在觀眾前面。可惜就是調子就是太過陰沉,看完總有一點灰的感覺。

徐嬌脫離那個在《長江七號》的男仔頭,真正長大了;劉若英年紀大了,但戲反而更內儉,那陣壓抑更有戲味;但林暉閔才是本戲的大亮點,年紀小小但凌厲的眼神特別聚焦。

紅酒、法文對白、法文歌、印象派畫作、新浪潮電影,差不多是Midnight in Paris的台灣版 (幾米的繪本都有一點法國風味的) 。Handmade的東西在戲中穿梭,不論是爺爺給小美的木造公仔,小美和小傑的摺紙壁報,沒有電腦也沒有電視,只有兩部手機的年代,母親聽的是卡式帶, 那是我們的希望脫離作模的想法?

戲中最有想法的是用拼圖去作中心點,莫奈、米勒的畫,把掛膺品的麻煩減去了;一家人閒時是作拼圖,而拼圖的欠了一塊好像是代表一個不完滿,把拼圖砌成、拆散,也代表了家庭、心境的重組與變化。

如果《那些年》是一個由男生去看自己初戀的故事,《星空》就是一個用女生角度去看自己少年的情景。幼稚的男生總是破壞王,用暴力和破壞去吸引喜歡女生的視線,但女生只是覺得你「幼稚」和「無聊」。女生喜歡有一點才華,有一點「深度」或許是有點難觸摸的男生。

成長,總有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難題在前,當時我們總以為自己停在那兒,以為自己忍受不了。當過去了,在某一天回望時,你可能會對那個既傷感又帶笑的傷痕微笑,心中想,為何我當日會這樣想呢?並且可以向自己的過去說一句︰

原來,我已經走過了,並且我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