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 November 2015

影後感 -- 百日告別

好久沒有看過這麼沉重的戲,通常談到死亡的戲,在最後會出現陽光,但這套是一直沉,一直走,好像片尾的最後一幕一樣,手傷不知何時會痊癒,但路,仍是彎彎曲曲的一停走下去......

一次意外,兩個家庭的摯愛都失去了,導演沒有從俗地把二人拉在一起。相反,他們只是偶遇,聊過兩句,可能連對方姓甚名誰也不知道,只知道都曾有一個傷心的經歷...... 路,最後還是一個人走……

一個又一個的「儀式」,那是為了「過去」的人?還是為了「還在」的?當事人有靜下來給自己平伏的時間嗎?他們會有自己個人的儀式要作?要把蜜月的行程走一遍?還是把學費一家又一家的去退還?或是每個人都有不同而獨特的「儀式」而走一次,走完了,才知道,我們要怎再走下去,或不再走下去……

「百日告別」,到最後只是「告別百日」,用回邱吉爾的名言

"this is not the end. It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But it is, perhap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

回憶像鬼,他會在不知不覺中在你腦海中出現,沒預兆,沒徵象,沒原因,沒理由,告別了百日,只是下一個百日的開始……




Sunday 1 November 2015

影後感 -- 哪一天我們會飛

當一個齒輪開始潤滑,乖乖的在這個社會中好好轉動的話,會成為這個世界上的人覺得你是成功的人,但慢慢,自己的個性也被磨滅,我們稱之為「成熟」,或給某些人稱為「成功的因素」。

《哪一天我們會飛》看預告片是以為是談兩個中年人溝通,失落夢想的事,在於「飛」,但我個人覺得並不是,卻是「哪」,那是一個問題的開始,問題是「哪一天」「我們會飛」呢?

電影中有夢想的人其實最後都變得不太出現,像余鳯芝的同學們,最後都是一個又一個在齒輪中流轉,沒有交待他們的未來,最有夢想的,最後...... 但也是最堅定的,蘇博文他也是,我們被一個又一個難題限了我們的夢想,時不予我,有人放棄了理想,有人放棄了自己....... 沒有夢想或最簡單的呢,只想成為一個簡單的人呢?卻因為不同的原因,給世事壓著壓著.......

出門後一直在想,「哪一天我們會飛」?當世人告訴我們「少年,你太年輕了」時,我們都想我們長大了可以更好去完成,卻也在大機器中磨得圓滑了,夢想?那只是某一天讓我們給自己用來開心一下而已的,像他們在草地上放飛機,長大了,某一天爽一下可能不錯,但實際呢?

對,不是「那」一天我們會飛,卻是「哪一天」我們會飛,我們該問,我們甘於這樣嗎?那就是我們自己嗎?像余鳳芝在不安中想起蘇博文,那是我們最有夢想的一刻,也在最後放下了彭盛華,(不論婚姻還是作過的事),變回朋友,間中重拾一下夢想,那不就是我們很現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