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3 November 2011

影後感 -- 失戀33天



近日看的第三套國語片,如果《星空》說的是初戀,豆芽夢的開始,《那些年》是中學時的青澀時代,每個年青人為了自己的「沈佳宜」或「柯騰」而心傷,那《失戀33天》是一套成年後的電影,是你最後失去當日最愛的回復過程。

導演滕華濤把他在《蝸居》和《裸婚時代》的成功模式轉移過來,一套八十後男女的「都市現代劇」,男主角文章在這齣電影裏繼續扮演那種好男生加臭口的角色,他 這個表演,比在白蛇傳說裏那個角色,好得多了。女主角的失戀,就是把故事帶出來的一個引子。一個婚禮策劃師在自己失戀後,如何把自己救回來呢?

可惜的是整套電影的故事重心由女主角走了去男主角 -- 他的同事上,女主角都給男主角搶了戲份,有點不太平衡的感覺。不過電影的金「金句」實在太多,這亦是勝騰導的一貫作風,而中段給文章的一場個人表演,有點像《裸婚》中的其中一幕呢。

《失戀33天》的表達手法大量「參考」心跳500日 (500 days of summer),那幾個在日子之間的跳動,到某一天走出困牢,不過就是中間的分別,就如戲中所說︰「一段感情裏,我們實實在在的愛上了對方,到分手的時 候,也實實在在的恨上對方。」或許這就是現在國內男女的真實說法吧?

有人用500天去談自己如何復原再踏上情愛的路,那國人用三十三天由分手到同居同愛上未免太快了點吧?

p.s. 第一次在大陸的電影院看電影,張飛要50RMB..... 即係成六草港紙,係香港都係呢個價,不過好處係,呢度D食物多花款好多,唔係得都係熱狗爆谷加唔同汽水的選擇。

Monday 7 November 2011

影後感 -- 星空


星空下,有陰影必定有光

林書宇繼《九降風》之後再寫少年成長關口,《星空》走向更陰沉與憂鬱,將人生的無奈、欠缺與傷痕再一次帶在觀眾前面。可惜就是調子就是太過陰沉,看完總有一點灰的感覺。

徐嬌脫離那個在《長江七號》的男仔頭,真正長大了;劉若英年紀大了,但戲反而更內儉,那陣壓抑更有戲味;但林暉閔才是本戲的大亮點,年紀小小但凌厲的眼神特別聚焦。

紅酒、法文對白、法文歌、印象派畫作、新浪潮電影,差不多是Midnight in Paris的台灣版 (幾米的繪本都有一點法國風味的) 。Handmade的東西在戲中穿梭,不論是爺爺給小美的木造公仔,小美和小傑的摺紙壁報,沒有電腦也沒有電視,只有兩部手機的年代,母親聽的是卡式帶, 那是我們的希望脫離作模的想法?

戲中最有想法的是用拼圖去作中心點,莫奈、米勒的畫,把掛膺品的麻煩減去了;一家人閒時是作拼圖,而拼圖的欠了一塊好像是代表一個不完滿,把拼圖砌成、拆散,也代表了家庭、心境的重組與變化。

如果《那些年》是一個由男生去看自己初戀的故事,《星空》就是一個用女生角度去看自己少年的情景。幼稚的男生總是破壞王,用暴力和破壞去吸引喜歡女生的視線,但女生只是覺得你「幼稚」和「無聊」。女生喜歡有一點才華,有一點「深度」或許是有點難觸摸的男生。

成長,總有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難題在前,當時我們總以為自己停在那兒,以為自己忍受不了。當過去了,在某一天回望時,你可能會對那個既傷感又帶笑的傷痕微笑,心中想,為何我當日會這樣想呢?並且可以向自己的過去說一句︰

原來,我已經走過了,並且我活得很好。

Thursday 20 October 2011

影後感 -- 奪命金



杜SIR新戲《奪命金》的英文名字為 "Life Without Principle" ,當窮得只剩下錢時,原則是什麼呢?

先申報利益,作為月光族的一員,我的投資只有強迫金那幾個巴仙。股票買賣經驗可以用十隻指頭數出來。但也不代表我對股票的理解簡單如姜皓文所說︰股票市場就是一支本來只值二十蚊的雪茄,但可以賣到二百元。

電影的開始是由整個故事的中段,幾個主角互相有關聯卻不認識,(這叫6 degrees of separation?)任賢齊這個警察,何韻詩這個銀行投資經理和劉青雲這個中年古惑仔都是由盧海鵬這個放數佬帶出來。劇裏每一個畫面和人物總給一個浮 躁的感覺,不論老年江湖佬譚炳文、張兆輝、黃日華,還是師奶蘇杏璇、胡杏兒,還是地產經紀等,幾乎每一個人都處於「今日唔知聽日事」的狀態。於是我要盡快 得到我要的,拋開穩定持有的定期、拋開已經持有的資產,想以小搏大,「槓桿、槓桿、槓桿」。

有一個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片段, 當何韻詩要將一隻高風險基金賣給蘇杏璇而在做投資內容解釋時,蘇只是機械化地、按照何的重複指示說「清楚明白!」有五、六次之多,而整個段落有六七分鐘之 長,而蘇的表情亦由不明白到裝明白,到開心的離去,那個情景的荒謬,莫非是杜sir給大家的一個此世代的提醒?

和《竊聽風雲 2》說股市的情況不一樣,奪命金沒有說股市的操控,沒有拍什麼大場面,沒有飛車沒有打鬥,只有一個又一個小故事,一個又一個小市民在一個充滿物慾貪婪社會裏發 生的小故事。沉重的議題,卻輕鬆的帶出來,字字珠機卻笑裏藏刀,一邊看一邊發出會心的微笑,或許…這是苦笑。

誠然若你抱住 看一套輕鬆電影的心境進場,你會看到一頭霧水。因為,中間故事人物的穿插,要在腦海裏作一點聯想才會明白 (看戲時後面就有一對母女做解畫....... shit)。沒有一個長鏡頭拍十分鐘的場面 (大事件),卻是一堆又零碎並穿插的畫面,而這些零碎和穿插,是用人物帶出戲劇感,是回復暗戰、PTU、跟蹤的水準,而非單身男女那些合拍片可以相比較。

雖然不明白為何HKIEU的衝鋒車會在九龍城出現 (當年PTU由尖咀跑到中環為一時佳話) ,不過最後結局說出一個很古怪的道理,就是千算萬算,不及時來運到。

莫非「好波不如好運」?求仁得仁,那是好是壞?

Thursday 15 September 2011

影後感 -- 五月天《追夢3DNA》



看五月天的演唱會是一個很HIGH的經驗,全場整晚站立,一同唱,一同揮瑩光棒,不論快歌慢歌,是熱血還是深情,你總會享受。事實上,我只是去過一 次,是真的享受整晚的演唱會,你甚至感受fans的瘋狂,因為他們每一首都懂唱 (台語呢..... ) ,甚或何時停、何時到fans們大聲唱都知道。

不過如果你像我一樣 ,抱着一個看電影的心態去看,抱着一個看故事的心態入場,你可能好像我一樣失望。

先說三個小故事。林雪那個故事有點不知所措的樣子,先不說那個故事背景該是香港但實景不知是什麼地方(老實講,整個設定都出現問題,舖不是香港舖的設定,還有咖喱魚蛋不是這樣賣的),而是那份父女、師徒情帶不出來,還是五月天認為香港人都是功利的,所以總留一手,你付出了一份所以我回報?(突然拿秘製料出來 的一幕我想起《雞同鴨講》的許冦文)

第二個故事,故事一樣的爛,但劉若英做得真的好,那份由恨到最後不捨的心情恰如其份,而任賢齊亦繼續那個傻傻的表情,但以故事論故事,比第一個好一點。

第三個故事沒有什麼熟悉的面孔,卻是三個中最有趣的,那份兄妹情的感動比前兩都好。

或許是因為抱着一個不正確的心態進場,所以得出的感受不同。以演唱會的播放來看是不錯的,正如很多朋友所講,看到阿信在你面前大頭唱歌,已經很價回票 價...... 對我來講,我也享受聽五月天的歌,雖然沒有揮瑩光棒(真的有人在院拿那支藍色的棒出來搖),但我都有跟着唱的。只是覺得,他們的要求目標有點大但出來卻未 如人意而己。

出來時不禁問一個問題,是因為自信?還是不甘心那麼平凡?如果像 Ayumi 直接將演唱會3D版播出來,效果會否更好呢?我仍寄望他們「如果對自己妥協 如果對自己說謊 即使別人原諒 我也不能原諒」,因為他們也是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