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22 December 2016

影後感 -- 一路順風


鍾孟宏的戲一向都不容易入口,對上一次看的《失魂》,看完出來真的有點「失魂」的感覺,有點迷失,又好像有點事一樣,《一路順風》一樣,你好像跟不下去,但又好像有些事情發生。

故事名字叫《一路順風》,實際上他們是「一路靠北」,不論想去台灣逃避的計程車司機,還是無路可逃下去運毒的「小老闆」,或許風光的黑社會大佬「小寶」,其實都在逃或避,就像雖然有一輛車在前面,你明明沒車坐,但也不想伸手去截車一樣……

演員是救了這部戲,特別許冠文的一句「小老闆」和一些像笑帶哀傷的演法 (我那刻想到的是《雞同鴨講》中的燒鴨老闆),充滿感覺,值得金馬獎提名;另一場「鋸頭戲」陳以文和吳中天,就是鍾孟宏的拿手好戲,亦拍得非常好看。

是的,這部戲本身不容易看,進場後,你就像上了一輛小黃一樣,你知目的地,但中間好像有點對或不對,只可以感受,是Godspeed,順不順,是在主觀的心,未必在客觀的事上的。



Monday, 21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幸福澡堂 湯を沸かすほどの熱い愛

個人認為宮澤理惠在這套電影中的表現,絕對比《紙月人妻》(紙の月)好,那可能那個故事太過天馬行空,令我有點投入不了,但甘心做一個師奶的宮澤理惠,實在很適合 (我仍堅持他不是「美」的那種)。

故事是一個很日本的催淚勵志故事,講述一個中年婦人,丈夫(小田切讓) 在某一天突然不見了,所以經營中的澡堂也關門,女兒在學校給同學欺淩。一天,在工作時,突然暈倒,檢查後,只有兩個月命……

幸好故事不是太說教,有部份得力於杉咲花和伊東蒼這對小姐妹的有趣,特別杉咲花和宮澤理惠的互動,令電影中的故事變得有趣和感人,再加上松坂桃李和駿河太郎兩個男配角,把故事立體開來。

是,去到最後竟然讓我想到在病床旁的最後時間,那個樣子,那個心情,幸福澡堂的幸福,不必是團圓,在於遺下。



Friday, 11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

いつか消えてなくなる 君のすべてを
この眼に焼き付けておくことは
もう権利なんかじゃない 義務だと思うんだ

難得看完新海誠的電影而在走出戲院時,心中沒有那份遺憾,是那句開場白放在電影的最後,讓你今次好像少了一點但也帶了一點其他東西離開,是那個滿足之感。

為免劇透,就不詳說故事了,要知,Google 一下就有,不然,像我帶著只知有二人不知怎樣交換了身體的故事就夠投入了。最基本,在最初你還在猜誰是誰什麼時間在那個時間的時候, Radwimp的歌聲響起自動帶進整個節奏和場景,特別作為一個喜歡住西新宿的我,那些場景自動帶入,當然,中央‧總武線的列車跟著走,就不用再多說了,就放開讓劇情帶著走吧。

是的,你可能回去就誤會/忘記了那個擠胸的感覺,但你總有不想忘記但不知何時就忘記了的人和事,Deja vu will bring you back,是,你的名字……

何億 何光年分の物語を語りにきたんだよ
何光年でも この歌を口ずさみながら



Sunday, 6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伴生

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之死?」(論語 先進十二)

有趣的是,很多人一方面知道那是一個要解決的事 (老人不是問題!),而往往用「中國人都不會說出口」為借口,避開有關的討論,甚至提也不想提,但心知,那一天其實一定會來到的。

年輕導演黃肇邦拍這套《伴生》,起初純粹用一個年輕人的心態去望一望死亡這個課題,但原來,藉著三個家庭的故事,探討的是一個「關係」。在每一個家庭中,總會有人老去,那家人的支持,是怎樣呢?是否送去老人院就等如「不孝」?那個「標籤」是如何貼上?導演在短短的紀錄片中沒有說出來,但相信每個人都會回想,那是一個怎樣的?而我們,會如何作?

電影沒有作出任何立場,但就直實的告訴你三個家庭的故事,他們遇到的事,或心中想到的,最後,是解脫,卻也是愛。「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是口號,也是現實。

我們有跟我們的家人談過這事嗎?




Thursday, 3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我不是潘金蓮

《我不是潘金蓮》是改篇自劉震雲的小說,也是馮小剛導演繼《私人定制》和《一九四二》後的最新導演作品。本片在今年的出現,亦作為「擦邊球」和「主旋律」的平衡上,看到中國「主流電影」的難處。

相對之前相類的《失孤》和《親愛的》,本片要擦的邊球更近一點,直接指向現在政府官員的作風和行為,但同樣更近主旋律,官員都是為百姓的,依法治國,低層的不能幫忙是有法理,當然他們有欺上之作,但都是為了不讓上位者太過操心等;所以截訪或「被喝茶」其實也沒什麼不可以,只是大家位置不同吧……

這樣,你看到的不會是一個《秋菊打官司》的故事,那只是一個愚昧的農村婦人,最初因為想多分一套房 (到最後又道出另一原因),上告法院要求離婚無效,跟著因為老公一句「我看你不是李香蓮, 是潘金蓮」,心有不甘,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層層上訪,把官員拉下來,並堅持了十年的故事。於是,那變成一個無知婦人無理告狀的故事,卻令故事的荒謬感失去。

更可惜的是,范冰冰仍是范冰冰,就如劉德華在《失孤》中仍是劉德華一樣,有些演員不是演技問題,而是氣質或氣場關係,到某一點會把那個氣質表露,而范冰冰就是那種,你怎也不覺得他是一個村婦,到有一場出現他的背部 ,完全破梗,更是本片一大敗筆。

電影中有一句過場說︰「我們覺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說她是潘金蓮,她自己覺得自己像竇娥」,好像人言人殊,其實,只是導演既想「擦邊球」,又想維持「主旋律」,也想賣弄小聰明,最後只是妥協下一個古怪作品。

或許,這才是現今中國的「新常態」。

Wednesday, 2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怒 怒り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

李相日繼《惡人》後的新作,但其實我對《惡人》不太欣賞,總覺得有點過份賣弄,到新作《怒》,帶來更大的CAST和更大的故事,竟然有喜出望外之感。

故事講述在東京出現一宗滅門的案件,兇手在門後劃了一個「怒」字,一年後,在日本不同的地方,出現三個有嫌疑的人,到底誰才是兇手呢?

只是看故事簡介,以為這是一套偵探懸疑片,實際上不是。本片不是《神探伽里略》那種解謎式的電影,也沒有很明白說出凶手的殺人動機 (很輕地帶過,那算不算?真的很難說) ,甚至在看的途中,我沒有打算去猜誰是兇手,卻在思考另一個題目 -- 信任

什麼是信任呢?怎樣令到人與人之間推心置腹呢?是喜歡?是愛?是直覺?那因什麼令到信任崩解?是嫉妒?是閒言?還是行動的表現?本片從三對角色中,不同的處境中,再一次問觀眾以上的問題,也挑戰一下我們自己會否把謠言放大的那人?

劇中角色個個都不錯,演員位位都做得不錯,但個人特別喜歡愛子 (宮崎葵飾) 那條線,松山研一的哲也與愛子的愛情線很有感,渡邊謙的父親洋平,對女兒的愛和包容 (縱容?),那個擔心但想成全的父親樣子,打動了我。最有趣的是身為堂姐的明日香 (池脇千鶴飾),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雖然有點覺得愛子錯了,但原來,最信任愛子的卻是他。是的,信任不是咀上說說,而是當遇到難題時,是否仍信任他的作為,不是用過往的「錯誤」而把他定性,一個和愛子並洋平的對比,一句「你不相信愛子可以找到幸福,你不相信會有好人會和愛子一起」,不也是敲進我們的腦海嗎?

信任的崩壞,可以是「怒」,可以是「傷心」,可能會「退場」,但幸福會由「恕」帶來。




Wednesday, 26 October 2016

影後感 -- 身後仕 Apprentice

披黑紗的法官說得「陪審員已裁定你之謀殺罪名成立,現將你還押監獄,然後定期將你由監獄帶往刑場,以一繩墮於你頸,吊至你氣絕,吊至你死,然後由港府擇日將你安葬,願上帝庇佑你之靈魂。」

自一九九三年通過廢除死刑後,以上這段說話不再在香港的法庭中出現,但其實在一九六七年起,均沒有正式執行過,所以有關的都只是曾在電影中看過而已,其實死刑對我很遙遠。但可能這樣,心中覺得「沒有」死刑是像天經地義似的,或是支持「廢死」是很正常的事。

但原來,世界並不是這樣。

新加坡導演巫俊鋒五年磨一劍的電影,主角是一個死刑犯的兒子,經過從軍進了監獄當獄警,因為好奇,遇上當年父親的劊子手並作為「師傅」,那他作為「徒弟」,最後如何決擇?

雖然導演在死刑這個話題上有他的觀點和想法,但本片沒有很強硬地說出他的想法,甚至有點過份平衡地偏向另一邊,而想法只是在一些小細節上表露出來,是,縱然你支持有死刑,也不會覺得很說教。

而劇本亦很出色,除了「師徒」這線外,「姐弟」的恩怨也很吸引人,兩條線互相交錯但沒有混亂之感,導演年青但異常的出色,實在為本年亞洲電影節暫時最出色之作品。



Monday, 17 October 2016

影後感 -- 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出自佛家語,即是由「某個念頭而引起的煩惱」,是煩惱障的一種 (希望有高人再加指點),一念之我執,實為無明之因。本片帶出的,就是那種「一念」而出現的「煩惱」 -- 一個精神病康復者與社會的接納,而這個層面,那個才是Mad World?

這個問題在片中不停的環繞我,沒錯,余文樂飾演的阿東,誤殺了一個長期病患的母親而判入精神病院治療而康復出院。表面上、病理學上,甚至法律上他都是一個精神病康復者。但是,當一邊看一邊想,其實旁邊的人不也是似「正常但實際不正常」嗎?方皓文的「自我救贖」、Louis婚禮上的賓客、房客,甚至是那個劏房 (正如那個關不了的廁所門和600尺4 房兩廁,真不知道誰比誰更mad)。正如很多人說過,現代都市人不多不少都有精神病,而其實精神病只是像傷風感冒哮喘一樣,病發時,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不過,在標籤下,大家都會帶一個異樣的目光。

特別感受是方皓文在教會那一幕,當然演出值得嘉獎,但作為一個在教會長大的人,對那個環境一點都不陌生,讚賞導演在這一段掌握恰到好處,沒有過火,正因沒有過火而真實得有點太真實,才感到特別扎心,「寛恕」,那是我們自我的反省,還是批判別人?這一幕即是想起《密陽》和《無聲納喊》.......

余文樂本色演出,就如周杰倫在《頭文字D》中一樣,說進步了,是真的,但是說有演技……其實不知是有還是沒有。曾志偉的感覺有點像《半支煙》的豹哥,但更內歛和更精進了,特別喜歡童星「余先生」!

近來的港產片都會拍出這種情懷,沒有像《幸運是我》那種陽光,甚至整齣戲都幾沉鬱,但最後,還是有希望的,不知,是否導演對現在香港社會的一個想法呢?



P.S. 大家都是200萬,這套不論技巧和成熟度都比《點五步》好得多了……

Tuesday, 13 September 2016

影後感 -- 潮拜築地:魚味無窮

我都只係去過一次築地,就係第一次去日本時,晨咁早爬起身坐最早一班地鐵去(好在周太有陪我),雖然你後來發現一早去食其實有點傻,仲要遲左之後個幾間「名店」條龍長到你嚇一跳,跟住仲要未知排左有冇得食,所以你心諗:無下次,不過,其實你知係不一樣的,我仍記得那份玉子燒的美味,還有排了半小時就進了某「名店」坐下吃了差點把舌頭也吞進去的OTORO,還有,旁邊在刨鰹魚的一個味道……

呢套片的好睇在於你感受那個「職人」的文化,而主角放在一班中間批發商上面,他們去競投海產 (不止鮮魚,還有不同的海產和相關的海產製品),他們留靚的海鮮比壽司之神和一眾米芝蓮星級廚師,但他們常說的是「KYC」,know your customer,為他們的客人留下最適合的海鮮。不同的廚師需要的可能不一樣,中間批發商要找的就是合適的海鮮。特別有趣的是最後一段,表面上說的是傳承,如何吸引下一代繼續吃魚,但同時看到,魚販或學校飯堂供應商是如何去找「適合」的海鮮,是,那是「職人」,也是築地的生意之道。

抱有一份尊重和敬畏之心,不論你是名廚還是小商販,去打好關係,知道今天的市場情況,有什麼一樣或不一樣,那就是築地,希望到了豐州後,那份感覺還會在。





Sunday, 11 September 2016

影後感 -- 幸運是我

去年的 Still Alice 中 Julianne Moore 飾演有腦退化症 (舊稱老人痴呆症)的大學教授,令不少人對這個病關注了一會,但當然跟其他的話題一樣,歸於沉寂。這套港產片肯定是冷門中的冷門,但觀看後覺得值得一看。

故事講述一個「單非」的旭仔 (陳嘉樂飾) 來港尋父,而在山窮水盡的時間遇上時而清醒時而糊塗的芬姐 (惠英紅飾),同屋共住,沒有《桃姐》的催淚,也不像《Still Alice》的看著主角一天比一天差,卻淡淡然,甚至很平淡,但卻好像好的食材一樣,在清淡的煮法中,吃出食物的鮮味。

另一點特別的是不是近年的「本土」片,不論是男主角是「單非」,男主角喜歡的女生是「港漂」實習社工,在一片「香港情懷」的大勢上,本片表面上不是走那「主旋律」,但不論在科士街的石牆樹,還是正街的豆腐店,其實隱隱中透出那個「過去」,那份小人物之間的關懷,也很「本土」。

本片是一個很怕「被遺棄」的故事,芬姐因為知道會一天比一天忘記事情,所以雖然和阿旭不算很深的感情,也不想他走;而旭仔被錢小豪的父親遺棄了,但仍想找回那份親情。那一幕想刪與不刪手機號碼的一幕,確實觸動了我。整套電影還有一個有趣的,就是年青一輩都是口硬心軟,旭仔是,阿發是,小月,甚至那個路人也是,不禁想起,其實我也是這樣跟媽媽說話,口說反話,但內裏還其實是關心,現在想,為何不可以說好聽一點呢?

惟一要批評的是,就是演得太用力了,和角色的深度不足,前段旭仔的「壞」沒有顯出那點內裏的溫柔,而陳家樂也在情緒爆發上出力太重,反而有點過火。更不要說坤哥和張繼聰,有一兩幕好像把戲的流程打斷了,有點突然,叫觀眾有點不知所措。同埋結局紅姐那段很好,但無啦啦搞個「我們有過曾經」,就有點摸不著頭了。

整體是今年其中一套很值得看的港產片,不催淚,不煽情,不是TVB劇,甚至覺得比《點五步》還要好!

Sunday, 28 August 2016

影後感 -- 六弄咖啡館

「若你不信,拿張信紙
寫下那些年愛過的那些事
寄給十年後你在的地址
你會笑,自己的癡」
藤井樹《告別式》

有一些電影,不一定很好看,但會令你觸動心中某部份的東西的,對你就是好電影了,那個觀影的經驗是個人的,未必和其他人一樣,不過又有什麼重要呢?當一句「喜歡是一種能力,被喜歡是一種天賦。」出現時,我知我和這套電影接上了。

或許有人會說角色有不太合適,但我認同導演所說,在新一輩的演員中,董子健和顏卓靈確實是很有演戲能量的年青一輩之一,林柏宏年紀較大,不過很搶鏡,那歐陽妮妮..... 算了吧。董子健很好看,很適合那個傻傻的角色,顏卓靈也很適合那個「女神」的角 (終於成為女神了XDD)。

看著,可能是我FF吧,就好像都遇過的蠢事一樣,那句「你知道嗎?我現在最想見到的人是妳,最不想見到的也是妳」,你在那一刻不是有差不多的感覺?或是花盡心思去作了一事,看到時,一個千萬緊張的心情,竟然不知可以如何作下去,還想問,我可以如何作呢?那不是一個笨男生總會遇過?再後來,如小綠記著心蕊的承諾,小綠一直記著那個承諾,當心蕊說其實我也忘記了,對,單方的付出,最終必會像煙花一樣,最後的煙花一樣....... 相信那一句,也可能是六弄中的盡頭吧。

我特別喜歡那個結局,當戴立忍把年青時的動作再作出來,不停的重複再重複,就好像六弄的原意,在一個又一個的弄巷中,我們團團轉轉,有看到出口,有的走回頭,但也是重複又重複地,那個面容,很扎心 -- 人生像走在一條小巷中,每一弄都可能是一個出口。


「當我停立在窗前 你愈走愈遠
我的每一次心跳 你是否聽見
當我徘徊在深夜 你在我心田
你的每一句誓言 回蕩在耳邊」
張雨生《天天想你》


Wednesday, 24 August 2016

影後感 -- 64︰少女誘拐殺人事件

雖然我未睇過原著小說,但我估236分鐘應該差不多把原著的大部份都拍出來了,唔係就有點過長了。當然,結構拍出來不夠緊密,但我覺得這是日本片的通病,也是好處,有時有點空鏡不知怎樣的,但有時就這樣,不徐不急的,把故事一點點的說出來。

故事發生在昭和六十四年一月五日,長野縣雨宮翔子被綁架,長野縣警三上義信 ( 佐藤浩市) 追捕綁匪失敗,兩日後發現肉參被撕票,成為懸案,稱為「64」。同一日,日皇裕仁駕崩,一單綁架案就淹沒在天皇駕崩的新聞裏。十四年後,三上作了縣警新聞官,與記者的關係不佳,和上司關係一般,內外均不順景;不久,竟然發生一件和「64」案相似的案件,到底是模仿,還是另有內情?

第一次看瀨瀨敬久的電影,上網一看,是拍PINK MOVIE出身的,算是不過不失。當中上集比下集結構更緊密,永瀨正敏飾演的父親真是入型入格,與佐藤浩市的幾場對手戲最為好看。下集走向解迷,走回日劇常見的題材 -- 個人vs團體、良心vs上位、下級vs上級,實際在《白色巨塔》甚至《半澤直樹》中也看過不少,今次的場景是縣警,也拍得挺緊湊,可接受範圍。

再加分是最後小田和正的主題曲《風は止んだ》,叫人不想離場呢!

P.S. 三浦友和都老了…… 成為阿伯…… 




Tuesday, 16 August 2016

影後感 -- 樓下的房客

我其實好怕睇一D算係幾重口味的電影,尤其是那些灑血片或者玩「昆蟲」的片,不其然就會毛管都豎起晒!!!! 所以從來都不看B級片者荷里活那些條女得返好少布但唔知點解一定走到最後跟住就比人用最變態方法殺死的所謂「恐怖片」,但九把刀本身在《樓下的房客》這個故事很精彩,在「無端的惡念」中如何走出來,電影卻扭轉了這個「中心思想」,走回一個對社會現象批判的結局。

對不少觀眾來說,認識九把刀可能是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但這個人的腦袋其實真的很怪雞,看他的《都是恐怖病》系列更為甚,而本書不算那系列中,但承襲那堆古怪的念頭,《樓下的房客》原小說也算一本希奇古怪的書,所以改編成為電影,本來也有點期待。

導演崔震東,由演唱會推手轉為電影推手再往前一步成為電影導演,亦是九把刀第四部改編為電影的小說。電影的結構和小說差不多,但走得更快,但太快了,當你還未開始投入那個氣氛,故事已經走到下一段落。當然這個也和導演意圖將每一個角色的戲份平均有關,於是穿插的地方會變得無頭無尾,或要腦補才可以過去。比如原著中的穎如這個角色就是一個很神秘和冷淡的人,到電影中就只有冷淡而沒神秘,變得平面,當然邵雨薇也挺符合那個角色的,不過就沒有很大的空間去發揮。整部戲中最有發揮空間是候彥西和莊凱勛,不過也只是相對較好而已。

反之故事結尾的改動頗大,但其實內裏是和原著的結局相關,均為「模倣犯」,不過原著就是模仿一個犯罪方法,而電影中是想像去模仿別人對自己的傷害,編劇的這個改動,會否是對近年台灣社會的「無限制殺人事件」的一個反省?我多想一點,就是一個人為何會作出一些超越人常理的事?原著中是說「人性本惡」、是「邪惡創意」、是「揮之不去的夢魘」,那電影的結局會否有另一個體會?我們的社會怎樣了?

想遠了,回到電影本身,期望可以在人性中挖深一點,或者把心理描寫刻畫更立體,而不是把一部電影變成 B-movie 一樣用血漿和核突的場面帶過,才不負這部小說中的那份黑暗和真實感。









Tuesday, 12 July 2016

影後感 -- 寒戰2



我常常覺得《寒戰》替陸劍青和梁樂民二人拿了不少獎項,實在是害了他們,第一集在劇本上的細節沒留意,已經成為部份笑話,去到今集,畫面精彩了,格局大了,但故事和細節仍然是看後回想會得啖笑。

三大影帝的戲確實好看,郭富城進入成熟期,看來找到方法和方向了;梁家輝一生是戲,走出來有一個壓場感,最滿意是周潤發,那個大律師立法會議員,如何在追打中留一手,但那個敗筆就在和梁家輝一場戲「我呢一世咩都唔做只係招呼你」OH,那即時把那型像降格。

另外,本集承上集一樣,整個故事到最後是不通的。上集一幫人弄了一大堆事劫了衝鋒車就是要阻止郭富城飾演的劉傑輝當上處長,那知反而助他一把。今集延續這個故事,就是要把劉傑輝拉下馬換上梁家輝飾演的李文彬,順道帶上背後有人想當上特首的位和背後有「外部勢力」插手,格局宏大,但眼高手低,整幫人好像失控沒想法般暴走 -- 好像那幫舊部,回來就算了,還舖了一條他們是解散政治部後的人(年齡首先不對,三十年前的還要是心腹,差不多60了吧),還暗示他們替李文斌作了一些事才要逃,但後面沒有繼續,突然變了省港旗兵一樣;JANICE MAN由大狀變狗仔也是古怪,即他們是聰明人為何會作一些不是他們會作的事?(TBB劇太深)

最後,又死不去的李家俊,那應該還會有第三集吧‥‥


Saturday, 9 July 2016

影後感 -- 比海還深 海よりもまだ深く

樹木希林和阿部寬繼《橫山家之味》後再飾演母子,同樣是良多,同樣一個失意回家的人,卻有一個不一樣的「回家」故事。

這齣電影的日文名字是《海よりもまだ深く》,中譯《比海還深》,而英文名字則帶出故事的高潮位 -- after the storm -- 風暴之後。兩個名字,帶出本片的兩面,一方面就是感情上,在感情上,在家庭中,都是比海還深,樹木希林飾演的媽媽,表面上都看開了,子女來看他是找他拿錢 來不來沒介意,老伴去了表面說是解脫,但其實,一點一點都會放在心中,阿部寬飾演的良多仍是他關心的,子女的生活不論家庭還是生活也是他掛心的,而如果可 以三代同堂一起生活,仍是他期盼的……

在一場風暴後,沒有戲劇性的轉變,但其實也洗去了一點的心中的執著,如戲中的對白說︰「幸福,就是你不放棄一點東西,就無法得到手」,當我們問「到底我的人生怎麼了?」時,當我們「無法成為自己想像的人生時」,我們如何跟「明日的我 Hello Again」?

風暴過後,那份情,比海還深


Saturday, 4 June 2016

影後感 -- 少年滋味

曾經有一個廣告是SLOGUN是這樣的︰「聽聽少年心底夢」,到底現在的少年是如何想的呢?張經緯導演繼《音樂人生》後再回到香港這個地方,帶大家來聽聽少年心中想說的話,嘗嘗現在少年的滋味。


本片只有78分鐘長,但裏面有九位少年,各有不同的背景,有真心喜歡音樂有的只是還在探索。我們容易將不同人定型,他們會怎樣,但是他們雖然都是參加這個萬人大合唱,但其實人人不同,各有各的煩惱,各有各的天地。

我特別喜歡那些鏡頭和剪接,在競爭的名校中讀書的少年爸爸送的是老子像 -- 淡泊,女生家中父親的藏書是六四,是司徒華的書,還有一個民主女神像;當說話時,一個又一個的鏡頭,有好像無關的,也有一些只是直接看到家長孩子的表情,每一個都不同,很不一樣。或許如導演說將剪接交給青年去處理,得出來的效果很好。到最後一個最年青的和戲中最年長的訪問者緊接,也是我很喜歡的一點。但我最喜歡的是,它不催淚,很平穩,每一段介紹自己後就說一段,不會有很轉截的事,但主題出來 -- 少年滋味,少年他們想法怎樣?


像TREEGUN那一句「我作青少年工作時還未出生」遭恥笑,其實「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同埋「現在啲XX後真係唔知點,我當年XXXX」其實咪一樣難聽過粗口,不過,像我這種年紀的,開始到中層,反而是最難放開心中去聽聽下一輩的聲音,既不想長大覺得我還是很後生會懂他們唔會有代溝,也心中說我也捱過了為何你這樣等等,少年滋味,其實已遠也不知。

那少年滋味是怎樣?看完電影可能有一點新想法,但或許我要走出由「嬰兒滋味」和「中年滋味」下再放下成見去看看《少年滋味》。


Tuesday, 22 March 2016

影後感 -- 灣生回家

「灣生」,指1895-1945 年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他們在二戰日本戰敗後,都被「引揚」回日本,但他們在台灣出生長大,家財甚至根也在台灣……台日混血兒的作者田中實加,過去十多年,把「尋找灣生的故事」寫成一本書,拍了一部紀錄片,更跟著出席了二百多場講座……

如果以書、電影和演講來說,電影的調子是最為輕鬆的,相信這個也是和作者的心態有關。在書中很多的鬱結和趕不及時間之感嘆,令人感嘆:噢,又慢了一步;在電影中表現較多在他們歡樂的一面,催淚的地方反而是最少的 (不是沒有,一樣有喊位),他們回到「家鄉」,看到小時候的朋友 (或已過身朋友的兒子)、玩的地方、一點點小事情可以喚起他們的記憶的東西,甚至可以再踏足台灣的歡欣等等,或許這也代表了作者和導演在作品完成的後期,心境的轉變吧。

作為一齣個人期待很久的紀綠片,在手法上可以接受有點粗糙,不過反而感情真摯,很值得再次入場欣賞的一齣電影。

P.S. 聽說安樂終於買了版權,希望SIFF前有機會再看一次吧



Wednesday, 9 March 2016

影後感 -- 夢の花嫁 リップヴァンウィンクルの花嫁

Rip Van Winkle (李伯大夢) 是一個美國的一本小說的名字,情節有如中國的「南柯一夢」或「黃梁一夢」,表達一個夢想虛幻的可能,也有和現實世界格格不入之感。片中的Rip Van Winkle,和七海就處於這種狀況。

黑木華飾演的七海,是一個溫婉的角色,作老師聲音被嫌不夠大聲,被學生欺負沒有發聲,遇到懷疑丈夫有外遇,也只敢在網上留言,向網友安室 (綾野剛) 求救。直到遇到真白 (Cocco),特別是安室介紹了他一份古怪的工作後,他的性格的轉變,直到最後看出那個對比,沒有很強烈,但很親近。而黑木華的演出充滿驚喜!黑木華不是那種很漂亮的女生,但很耐看;雖然樣子有點卡通,但很有心目中日本女生的溫婉感。好吧,我得承認我喜歡那種TYPE,哈哈!

故事在一個的網友交往開始,由虛擬到現實,再夾著一點虛擬,故事確實下了一點功夫,特別是安室的角色,那個角色實際很有趣,而可以討論的空間也多;特別在葬禮一幕很深印象,不論是「一家人」,還是坐在一起說說那個「志向」。故事走得很順,三小時沒有冷場,聽聞兩小時版剪掉的有影響故事的推進,所以如果有興趣又肯花時間,三小時值得看。

由《情書》開始認識岩井俊二的電影,他的鏡頭總有一個柔和溫暖的感覺,今齣電影也有這些SIGNATURE PIECE,特別是最後一幕,用觀眾的評語︰「嘩,好岩井俊二」!

「この世界はさ、本当は幸せだらけなんだよ」(這個世界阿,其實充滿著幸福呢)
是故事的中心,也提醒我們,在不同的地方,實際上幸福確實不遠……





P.S. 我覺得在TRAILER中黑木華那個是狐的頭套,是狐嫁之意,不過很多人說是貓......好吧,其實都是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