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觀眾來說,認識九把刀可能是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開始,但這個人的腦袋其實真的很怪雞,看他的《都是恐怖病》系列更為甚,而本書不算那系列中,但承襲那堆古怪的念頭,《樓下的房客》原小說也算一本希奇古怪的書,所以改編成為電影,本來也有點期待。
導演崔震東,由演唱會推手轉為電影推手再往前一步成為電影導演,亦是九把刀第四部改編為電影的小說。電影的結構和小說差不多,但走得更快,但太快了,當你還未開始投入那個氣氛,故事已經走到下一段落。當然這個也和導演意圖將每一個角色的戲份平均有關,於是穿插的地方會變得無頭無尾,或要腦補才可以過去。比如原著中的穎如這個角色就是一個很神秘和冷淡的人,到電影中就只有冷淡而沒神秘,變得平面,當然邵雨薇也挺符合那個角色的,不過就沒有很大的空間去發揮。整部戲中最有發揮空間是候彥西和莊凱勛,不過也只是相對較好而已。
反之故事結尾的改動頗大,但其實內裏是和原著的結局相關,均為「模倣犯」,不過原著就是模仿一個犯罪方法,而電影中是想像去模仿別人對自己的傷害,編劇的這個改動,會否是對近年台灣社會的「無限制殺人事件」的一個反省?我多想一點,就是一個人為何會作出一些超越人常理的事?原著中是說「人性本惡」、是「邪惡創意」、是「揮之不去的夢魘」,那電影的結局會否有另一個體會?我們的社會怎樣了?
想遠了,回到電影本身,期望可以在人性中挖深一點,或者把心理描寫刻畫更立體,而不是把一部電影變成 B-movie 一樣用血漿和核突的場面帶過,才不負這部小說中的那份黑暗和真實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