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孤味》,不要空肚去,因為好想去吃台菜,特別是蝦捲,或者突然想吃一口「明星咖啡館」的軟糖,又或者去林森北的日式小酒館喝杯酒吧?
說真的,故事有點像去年港產片《花椒之味》,也是一個失去絡絡的父親,三個女兒;不同的是,在《孤味》中,主角是一個準備過七十歲大壽的老阿嬤,發現失去聯絡幾十年的丈夫就和自己同一城市,和自己去相同的廟拜拜,而且和情人一起,還要剛剛過身……故事就由這家人在籌備喪禮的事上發展下去。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各人故事好像差不多,但不盡相同,那個不同,就叫本片升格一級,首先阿嬤陳淑芳的演出就夠精彩了,一舉手一投足那個含辛茹苦眠乾歲濕養大三個女兒的家長活靈活現,疼女兒又同時妒忌丈夫和丈夫的情人,那份執念叫本片顯得更進一步,阿嬤一個,帶著大家往那個心中的傷痛走去了。
雖然有一點文化差異令我邊看邊想其他,不過不影響看片,基本回到愛恨與釋懷,沒差異呢!
一定要聽片尾曲…
#孤味
人生,總是努力地將嚐過的各種滋味剪輯成幸福的片段,讓經歷過的生命風景變得有意義。 在陌生又未知的處境下,毫無保留打開的胸懷,存心去接收,或被接受, 我發現在沒有依靠,只能獨自面對的每個當下,甚至樂於承受意外的插曲。 不管去哪裡遇到誰,撿起什麼、丟下什麼,都是冒險,並非事情變得簡單,而是人變得勇敢了。 每段冒險的結束,在旅程盡頭留下記憶和照片,同時也帶回清澈的呼吸,和下次出發的決心
Thursday, 29 October 2020
影後感 - 孤味
Wednesday, 28 October 2020
影後感 -- 無聲
相信大家也試過說所謂「白色的謊言」,有時只是為了不想解釋太多,於是以為在不傷害各方下說一些各方都討好的說話,打圓場,把事情帶過就算了。那不代表你是壞人或不知道不好,只是,很多時,不想說太多,省時方便而已,就像有時不守規則過馬路一樣,好像不用道德L一樣,我們總會找到借口替自己開脫。
《無聲》的故事有點像幾年前孔侑的《無聲吶喊》(도가니) ,故事就一個名為張誠的聽障學生,在火車上追一個偷他錢包的老人,他反抗反而給警察說他打人,老師來了,兩邊作「好人」,實際就是「好仔兩頭瞞」,這邊好話,那邊也好話,反正秀才遇著兵,就混過好了。張誠進去學校後,發現校車上常常有學生在車尾「玩」,晚上在洗手間也有人在玩,甚至有人說「一起玩」,那是玩什麼呢?怎玩呢?
故事的好處是沒有高言大義的說大道理,但每個人都是很立體的去表現出他們的本份,王老師,校長,小光,張誠,貝貝,貝貝爺爺,他們好像都作了他們當時認為最好的決定。對,學生們其實是糾結的,在罪惡感、悲憤、後悔、報復、無能為力之間糾纏,故然,成年人的包庇和自私,是故事的開端,但同樣,朋輩間的羈絆,甚至到故事最後,那份埋在心底沒有人曾開解的心結,那又如何呢?還是我們很平面地說怎樣怎樣則可呢?
是的,當故事告訴你犯法者就制裁,被害者出陰影好像「他們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時,原來,暗處,總有一個未釋懷的被害者,那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施害者」,不知,但這個故事這個社會,將會走進另一次「為何會這樣」的循環當中,不斷的……直到……
#無聲
Monday, 19 October 2020
影後感 - 我,直擊真相
去年沈恩敬的《新聞記者》(我始終覺得強行改名做咩「逆權XX」的話,原本個名係最好),原型就是此人 -- 望月衣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