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18 March 2017

影後感 -- 聲之形 聲の形

我們曾有「貪玩」、「貪開心」地去「欺淩」別人嗎?

《聲之形》的故事開始在一個有聽障的小學生六年生西宮硝子,轉入一間主流學校內,坐在男生石田將也的前面,而前方是看來面面俱好的班長川井,後方還有同學植野,和樂意和西宮溝通的佐原。只是好景不常,慢慢, 大家不明白為何要「遷就」一人,起初只是作弄一下,慢慢,變成習慣和欺凌。有一天,西宮被欺凌到要轉校,而石田負上最大責任,被受同學們排擠,而變得沉默,直到高中……

電影其實帶出很多訊息,誠然反「歧視」和反「欺凌」是最主要的訊息,但同樣在意的也有「糾正」和「贖罪」。「糾正」在於老師的角色在那兒呢?有沒有盡力讓西宮融入?還是像香港一樣,只會說因為「融合教育」令到自己辛苦了多少?或是「有關部門」有沒有支援?均是「融合教育」的一個大課題。而「贖罪」,卻是怎樣看待自己,小朋友的過錯會否成為他們的夢魘?可能像西宮或石田的人不會很多,我們更多是川井,或是植野,合理化自己的行為,並且把他者排除。誠然,他們都不是大奸大惡,只是喜歡「埋堆」「組幫派」一樣,特別是在建立自己存在感的年紀,如何和朋友相處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後來一系列的「贖罪」事,也是一班同學再次尋回「過去」,或發現原來要向前走時卻因「過去」未解開而爭扎,或許是刺中「我」了。

這不是感動電影,也不用感動別人,卻是反省,和再思,縱然我們長大了,但我們的心有放開一點去接受?還是更為保守,只有「我食鹽多過你食米」,拿著「真理」把他者排開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