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導演係多次的分享中都會說的一句,「在這個非黑即白的時空中,這部片很有可能兩面不討好,但電影的內容卻是我的所思所想」(大意)。作為一個敏感的話題,就如本片名字《中英街一號》的地點一樣,是香港禁區中禁區的「檢查站」,那锢關卡是自己在腦中設下?還是壓力中設下?是真實?還是想像?那個六七暴動和雨傘運動的對比,已經是我們腦中的《中英街一號》。
電影中分開在1967年和2019年兩個時代,有一個角色走遍兩個時代,在一九六七年「躲避政治運動」而逃過來的 (可以同楊局長講有莫大關係) 永權,到二零一九年以為可以逃開政治種田為樂時,但政治最終也會尋上你。有趣的是,他當年的「戰友們」昔日「理想」至上,今日卻和當權者站在一起,說今天的「熱血理想」是不應該,是無用,那何嘗不是今天社會的現實?
電影註定不容消化,這是一部有導演想法但沒有立場的電影。導演的想法貫穿在不同的角落,但立場卻不說明,只是在不同角色中藉著對白行動展現出來,有迷網,有不經意,有旁觀,有冷水,有對立,導演沒有刻意戲劇化那些矛盾,甚至我覺得留白很多,讓我們經歷那些時刻的人,重新反思一下自己當時的想法。
「當你好愛一個地方,好愛那個地方的人,就會想做啲嘢」
那是導演拍攝的初衷,想做一啲嘢去這個地方,由於資金關係,那不算是一部那完整的電影,要挑毛病穿崩位也不少,特別那個色調,不是全黑白卻帶點藍灰色調是我個人不喜歡的(再有機會要和導演討論一下),但電影中永權伯思索了很久的一個答案:「行動」,若我們每人因為愛這個地方,愛這個地方的人而願意多作一點事,那改變應該可期。
那是隔著溝渠的新樓街與中英街,可以就這樣對談,也是行動與心灰的距離,咫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