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1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幸福澡堂 湯を沸かすほどの熱い愛

個人認為宮澤理惠在這套電影中的表現,絕對比《紙月人妻》(紙の月)好,那可能那個故事太過天馬行空,令我有點投入不了,但甘心做一個師奶的宮澤理惠,實在很適合 (我仍堅持他不是「美」的那種)。

故事是一個很日本的催淚勵志故事,講述一個中年婦人,丈夫(小田切讓) 在某一天突然不見了,所以經營中的澡堂也關門,女兒在學校給同學欺淩。一天,在工作時,突然暈倒,檢查後,只有兩個月命……

幸好故事不是太說教,有部份得力於杉咲花和伊東蒼這對小姐妹的有趣,特別杉咲花和宮澤理惠的互動,令電影中的故事變得有趣和感人,再加上松坂桃李和駿河太郎兩個男配角,把故事立體開來。

是,去到最後竟然讓我想到在病床旁的最後時間,那個樣子,那個心情,幸福澡堂的幸福,不必是團圓,在於遺下。



Friday, 11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

いつか消えてなくなる 君のすべてを
この眼に焼き付けておくことは
もう権利なんかじゃない 義務だと思うんだ

難得看完新海誠的電影而在走出戲院時,心中沒有那份遺憾,是那句開場白放在電影的最後,讓你今次好像少了一點但也帶了一點其他東西離開,是那個滿足之感。

為免劇透,就不詳說故事了,要知,Google 一下就有,不然,像我帶著只知有二人不知怎樣交換了身體的故事就夠投入了。最基本,在最初你還在猜誰是誰什麼時間在那個時間的時候, Radwimp的歌聲響起自動帶進整個節奏和場景,特別作為一個喜歡住西新宿的我,那些場景自動帶入,當然,中央‧總武線的列車跟著走,就不用再多說了,就放開讓劇情帶著走吧。

是的,你可能回去就誤會/忘記了那個擠胸的感覺,但你總有不想忘記但不知何時就忘記了的人和事,Deja vu will bring you back,是,你的名字……

何億 何光年分の物語を語りにきたんだよ
何光年でも この歌を口ずさみながら



Sunday, 6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伴生

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之死?」(論語 先進十二)

有趣的是,很多人一方面知道那是一個要解決的事 (老人不是問題!),而往往用「中國人都不會說出口」為借口,避開有關的討論,甚至提也不想提,但心知,那一天其實一定會來到的。

年輕導演黃肇邦拍這套《伴生》,起初純粹用一個年輕人的心態去望一望死亡這個課題,但原來,藉著三個家庭的故事,探討的是一個「關係」。在每一個家庭中,總會有人老去,那家人的支持,是怎樣呢?是否送去老人院就等如「不孝」?那個「標籤」是如何貼上?導演在短短的紀錄片中沒有說出來,但相信每個人都會回想,那是一個怎樣的?而我們,會如何作?

電影沒有作出任何立場,但就直實的告訴你三個家庭的故事,他們遇到的事,或心中想到的,最後,是解脫,卻也是愛。「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不是口號,也是現實。

我們有跟我們的家人談過這事嗎?




Thursday, 3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我不是潘金蓮

《我不是潘金蓮》是改篇自劉震雲的小說,也是馮小剛導演繼《私人定制》和《一九四二》後的最新導演作品。本片在今年的出現,亦作為「擦邊球」和「主旋律」的平衡上,看到中國「主流電影」的難處。

相對之前相類的《失孤》和《親愛的》,本片要擦的邊球更近一點,直接指向現在政府官員的作風和行為,但同樣更近主旋律,官員都是為百姓的,依法治國,低層的不能幫忙是有法理,當然他們有欺上之作,但都是為了不讓上位者太過操心等;所以截訪或「被喝茶」其實也沒什麼不可以,只是大家位置不同吧……

這樣,你看到的不會是一個《秋菊打官司》的故事,那只是一個愚昧的農村婦人,最初因為想多分一套房 (到最後又道出另一原因),上告法院要求離婚無效,跟著因為老公一句「我看你不是李香蓮, 是潘金蓮」,心有不甘,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層層上訪,把官員拉下來,並堅持了十年的故事。於是,那變成一個無知婦人無理告狀的故事,卻令故事的荒謬感失去。

更可惜的是,范冰冰仍是范冰冰,就如劉德華在《失孤》中仍是劉德華一樣,有些演員不是演技問題,而是氣質或氣場關係,到某一點會把那個氣質表露,而范冰冰就是那種,你怎也不覺得他是一個村婦,到有一場出現他的背部 ,完全破梗,更是本片一大敗筆。

電影中有一句過場說︰「我們覺得她是小白菜,她前夫說她是潘金蓮,她自己覺得自己像竇娥」,好像人言人殊,其實,只是導演既想「擦邊球」,又想維持「主旋律」,也想賣弄小聰明,最後只是妥協下一個古怪作品。

或許,這才是現今中國的「新常態」。

Wednesday, 2 November 2016

影後感 -- 怒 怒り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庸》

李相日繼《惡人》後的新作,但其實我對《惡人》不太欣賞,總覺得有點過份賣弄,到新作《怒》,帶來更大的CAST和更大的故事,竟然有喜出望外之感。

故事講述在東京出現一宗滅門的案件,兇手在門後劃了一個「怒」字,一年後,在日本不同的地方,出現三個有嫌疑的人,到底誰才是兇手呢?

只是看故事簡介,以為這是一套偵探懸疑片,實際上不是。本片不是《神探伽里略》那種解謎式的電影,也沒有很明白說出凶手的殺人動機 (很輕地帶過,那算不算?真的很難說) ,甚至在看的途中,我沒有打算去猜誰是兇手,卻在思考另一個題目 -- 信任

什麼是信任呢?怎樣令到人與人之間推心置腹呢?是喜歡?是愛?是直覺?那因什麼令到信任崩解?是嫉妒?是閒言?還是行動的表現?本片從三對角色中,不同的處境中,再一次問觀眾以上的問題,也挑戰一下我們自己會否把謠言放大的那人?

劇中角色個個都不錯,演員位位都做得不錯,但個人特別喜歡愛子 (宮崎葵飾) 那條線,松山研一的哲也與愛子的愛情線很有感,渡邊謙的父親洋平,對女兒的愛和包容 (縱容?),那個擔心但想成全的父親樣子,打動了我。最有趣的是身為堂姐的明日香 (池脇千鶴飾),他從一個旁觀者的身份,雖然有點覺得愛子錯了,但原來,最信任愛子的卻是他。是的,信任不是咀上說說,而是當遇到難題時,是否仍信任他的作為,不是用過往的「錯誤」而把他定性,一個和愛子並洋平的對比,一句「你不相信愛子可以找到幸福,你不相信會有好人會和愛子一起」,不也是敲進我們的腦海嗎?

信任的崩壞,可以是「怒」,可以是「傷心」,可能會「退場」,但幸福會由「恕」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