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24 June 2015

影後感 -- 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春天的花開 秋天的風以及 冬天的落陽
憂鬱的青春 年少的我曾經 無知的這麼想」

羅大佑的《光陰的故事》可能是80年代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而這套為對「台灣新電影」30年致敬的「紀錄片」卻是一個反高潮,看完你會對台灣新電影的美好感受有點幻滅的感覺。

我入場那天是遲到了十分鐘,扣除廣告時間應該少了大約5-8分鐘左右吧,一入場就已經是在泰國導演那兒,但看完全場,我也不覺會有任何損失,因為那只是一 個比《星期X檔案》還要失敗的訪談錄。全套電影109分鐘訪問了十至二十個不同策展人、導演、影評人,橫誇中台香港日本歐洲南美,卻得不出所以然。

首先是選訪問的人不適當,當然有些是把台灣新電影帶到歐洲的影評人或策展人,可惜他們也沒有說出這些電影的特點,為何會帶到各地,反而給我印象就是突然出 現,甚至是意外。另外有一些訪問是沒內容但剪在這兒,包括艾未未那段,跟著有兩個內地導演在討論 (王超和另一個忘記了,我看到這兒開始有點睏) 和《霸王別姬》的比較等等,一點都連貫性,甚至不知把題目帶到那兒。

另外看完整個「故事」,沒有主題,剪的舊片段當然都是經典,但好像拉雜成軍,沒有好好的把片段加插進內,於是集中在當時電影的片段中,但卻沒有把他們好好連貫,出來時的訪談,是各人第一次看台灣新電影是何時,看到都好驚訝,跟著....... 就沒有了。

最後也最重要的是 -- 沒有和時代連上。為何會出現台灣新電影?他們的影響是什麼?還是只是好像賈璋柯說:「沒有什麼好留戀的」。如侯孝賢說:「什麼是台灣新電影?其實是內容,就那個時代的內容」,如果沒有內容,又沒有承先啟後,那現在為何要紀念?為了哀悼?

一個很好的提材就是浪費了,想看,還是看金馬五十的《那時‧此刻》好了……